跟着课本去旅行 | 美育浸润教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9:00 1

摘要:如何通过语文课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新课标将“审美创造”列入核心素养,强调在语言学习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课为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通过多层次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想象意境中提升审美素养,更巧妙联结两岸文化,激发家国

民小编说

如何通过语文课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新课标将“审美创造”列入核心素养,强调在语言学习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课为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通过多层次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想象意境中提升审美素养,更巧妙联结两岸文化,激发家国情怀。一起来看——

选题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审美创造”列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可见,将审美教育融入语言学习全过程,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必要途径。

《日月潭》源自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文化美,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初步的景物描写能力提供了天然载体,是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提升审美素养”的优质资源。此外,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导,课文鲜明的视觉意象和生活化语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且文本篇幅适中,便于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绘画等活动实现“语言—画面—情感”的审美转化。

教学目标

1.认识“潭”“湾”等15个生字,会写“湾”“名”等8个字,会写“群山”“树木”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2—4个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等词语,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4.迁移多角度观察方法,运用叠词、比喻等技巧描述长春“净月潭”的景色,初步形成对祖国山河的珍视情怀与自豪感。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语言品鉴—意境共情—创造迁移”三阶路径实现语文学科美育浸润。语言品鉴层紧扣关键词句,借助实物演示、对比朗读、图文欣赏等引导学生聚焦语言中的色彩、比喻、叠词等审美元素,感知文字的画面美和形式美;意境共情层依托情境创设和留白想象等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象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朦胧”与“清晰”等多样美的特质;创造迁移层通过“解构文本—提供结构化支架—迁移至生活审美实践”,引导学生把审美经验转化成生活化表达,实现从鉴赏力到创造力的升华。

教学设计创新

1.文化在地化。引入长春“净月潭”与台湾“日月潭”是“姊妹潭”的民间传说,实现文本学习与地方资源的深度互文,触发学生基于乡土文化的情感共鸣。创设“读日月潭—话净月潭—制明信片”任务链,以“寄往台湾”的真实情境驱动语言创造,自然升华文化认同。

2.表达阶梯化。设计基础层、进阶层、挑战层三阶语言表达支架,提供句式模板和词语锦囊,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感官印象转化为结构化审美表达,较为准确和生动地表达对家乡美景“净月潭”的认知和感悟,实现从语言输入到审美输出的梯度转化。

3.技术沉浸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创造—反馈—升华”的闭环系统。即时反馈系统运用语音转文字技术实时投影学生口述内容,师生协同调整语言表达,在高效互动中完成从口语向书面表达的精准转化。成果升华系统将优化后的文本生成图文并茂的“明信片”,通过寄往台湾学校的真实情境任务,赋予学生强烈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教学实施

活动一:获取门票——复习·入境

1.第一关:字词闯关,激活记忆

学生开火车朗读“水潭”“台湾”“湖水”等关键词语,教师正音。

2.第二关:结合图片猜词义

呈现“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的图片,学生抢答并用词造句。

3.第三关:课文回顾,明确起点

学生自主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教师辅助学生在中国台湾省地图中定位日月潭,并用图片呈现日月潭全貌。

学生完成三关挑战后,教师带领学生继续走进日月潭,发现日月潭的美。

4.播放视频,情境唤醒

播放航拍日月潭的视频,学生齐读课题,进入文本情境。

活动二:漫步清晨——品读·想象

1.找时段,理脉络

指名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生圈出课文描写的“时间”并汇报(板书:清晨、中午)。

2.品清晨,悟“朦胧美”

(1)自主朗读第3自然段,圈出清晨的景物(雾、晨星、灯光)。

(2)品读具体美在哪儿。

结合“飘着薄薄的雾”,让学生做动作模仿“飘”,体会雾的轻盈;出示晨雾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薄薄的”写出了雾的轻柔。

出示“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唯美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美、画面美。

提问什么是隐隐约约?为什么晨星和灯光看起来隐隐约约?结合相应的文字和图片,让学生感受隐隐约约的意境并参考图片用“隐隐约约”造句。

3.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气朗读第3自然段,突出“薄薄的”“隐隐约约”,感受清晨的朦胧美。

活动三:邂逅晴雨——比较·发现

教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日月潭清晨的朦胧美,在不同的天气下,日月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美景呢?接下来,让我们去邂逅日月潭的晴雨变化。

1.学生快速阅读第4自然段,圈一圈文中写了哪些天气。(板书:晴天、雨天)

2.感受日月潭不同天气的美

(1)出示学习指南。

①你觉得哪种天气的日月潭更美,在相应句子下画横线。

②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说一说景色美在哪儿。

(2)在个人学习和同伴交流后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感受中午晴天时的“明亮美”与雨天时的“仙境美”。

让学生观察字形(“纟”+“少”),结合实物“纱巾”理解“纱”的轻薄;组词(纱窗、纱裙)巩固。

出示现代汉语词典词条,帮助学生了解“朦胧”是不清楚、模糊的意思;请学生到讲台前,为学生盖上轻纱,让其感受从轻纱中向外看的感觉是朦胧;用“朦胧”对比“清晰”,明确反义词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说雨天的日月潭像“童话中的仙境”?引导学生感受“轻纱”“朦胧”带来的梦幻感。

3.配乐朗读

学生分组配乐朗读,一组读晴天,一组读雨天,比一比谁能读出不同天气的美。

活动四:妙笔链接——迁移·创造

1.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日月潭写得这么美?(引导总结:细致观察、按时间/天气分类写、融入喜爱之情、用词优美等)。

2.教师依托长春“净月潭”和台湾“日月潭”是“姊妹潭”的民间传说,建立日月潭与净月潭的文化关联,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净月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介绍家乡净月潭的美。

(1)从三张分层学习卡片中任选一张,先试着自己说一说。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学习卡片一

要求:至少选用2个四字词语,用1—2句话说一说净月潭的景色特征。

词语库: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山清水秀 清晰可见 朦朦胧胧

湖水碧绿 名胜古迹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隐隐约约

示例:夏季的净月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非常美丽。

01

学习卡片二

要求:用上“……像……”,把画面写生动。

提示:可以写湖水、晨雾、雪花、阳光……

示例:冬季的净月潭被白雪覆盖,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_______净月潭,它_______,_______ ,这里有_______,有_______。_______像_______ 。

01

学习卡片三

要求:从时间、天气、感受三个方面创作一段话,突出景色的动态变化。

时间:清晨、中午、黄昏……

感受:迷人、沉醉、心旷神怡……

3.集体交流环节,学生口述创作内容,教师使用语音助手实时转写文字于大屏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对生成的文本进行朗读、评议和优化润色。

活动五:两岸传情——整合·发布

1.图文共创,制作明信片

运用智能AI文生图技术,将学生优化的净月潭文案转化为水墨风格的插图,并将文案和插图同步制作成寄往宝岛台湾的“明信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2.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绘画家乡吉林的不同美景,尝试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制作手绘版“家乡明信片”,投入班级“心连心”邮筒,完成情感传递,实现“以文绘景、以画传情”的审美创造。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