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U16亚洲杯半决赛中日大战全景复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8:46 1

摘要:小组赛最后一轮,中国队输给日本,落到B组第二,外界以为天塌了,教练组却连夜开会把“第三”写进白板。

央视镜头缺席,却挡不住球迷把屏幕刷爆。

小组赛最后一轮,中国队输给日本,落到B组第二,外界以为天塌了,教练组却连夜开会把“第三”写进白板。

理由直白:避开澳大利亚,把半决赛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让主力喘口气。

排位赛对手是韩国,平均身高输我们8厘米,篮板球却排第一,靠的就是冲抢。

教练布置只有一句:把节奏拖慢,把篮板卡死。

开场后,李梦雪连抢三个前板,直接打出7比0。

韩国用全场紧逼,想复制日本的速度,可国少早有预案,后卫线提前站成菱形,接应点层层布好,球像穿针一样躲过夹击。

半场结束,我们领先12分,篮板21比11,对手教练急得把战术板摔在地上。

下半场韩国孤注一掷,三分线外连投连中,一度把分差追到3分。

关键时刻,14号张婧婧站出来,先是一记底角三分,再送出一记抢断上篮,分差回到8分,时间只剩两分钟,韩国只能犯规战术。

最终比分74比65,中国队拿到第三,成功避开澳大利亚,把半决赛对手换成新西兰。

数据单上,李梦雪19分14篮板,张婧婧15分5助攻,最亮眼的是全队只有8次失误,比小组赛场均少一半。

教练赛后说:“第三不是失败,是给决赛留力。”

球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排兵布阵里藏着一条暗线: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别人,把最好的体能留给自己。

央视没直播,热搜却爆了,词条是“国少算分比高数还刺激”。

有人吐槽不好看,懂球的却竖起大拇指:青少年比赛,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能提前学会用脑子打球,这比任何奖杯都金贵。

接下来,姑娘们将面对新西兰,身高速度都不吃亏,只要篮板稳住,决赛门票近在咫尺。

看台上,澳大利亚主帅悄悄掏出笔记本,把14号的名字圈了两次,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或许不在今天,而在两天后的终局。

国少姑娘把毛巾搭在肩上,笑得像刚放学的孩子,她们知道,第三只是起点,故事才写到一半。

同样的夜晚,日本U16也打了一场排位赛,对手是中华台北。

比分牌最后停在83比71,日本赢球,却没人关心胜负,所有镜头都对准一个人:号码10,名字田中爱莉,身高1米78,刚满15岁。

她一个人砍下23分,比全队第二得分点多出11分,更可怕的是,这23分里有17分来自第三节,那一节中华台北一度把分差追到2分,眼看气势就要翻盘,田中连进四个球,两个三分,一个急停跳投,一个抢断上篮,节奏瞬间被拉回日本轨道。

现场解说惊呼:“这就是日本篮球的流水线,每两年换一个田中,却永远有人站出来。”

其实她的技术并不复杂,三招:借掩护兜出接球、急停假动作点飞防守、出手速度极快。

国少助教在场边用秒表测过,从接球到出手平均0.6秒,比成年国家队还快。

更麻烦的是她的无球跑动,像装了导航,永远能钻到弱侧底角,把防线撕出一道口子。

中华台北试过Box-One,结果她直接站高位做墙,挡完顺下,禁区里四打三,外线射手连中两记三分,夹击瞬间破产。

比赛最后三分钟,日本领先8分,田中却还在全场领防,抢断后一条龙上篮,把分差锁死在12分。

数据单上,她外加6篮板4助攻3抢断,效率值+29,全场最高。

看台上,几名WNBA球探交换了眼神,写下一句:“Next term:playmaker with killer instinct.”消息传回国内,球迷论坛炸了,有人感叹:“别人的15岁在决定比赛,我们的15岁还在决定作业。”

但国少教练组却把录像反复看了五遍,圈出她每一次启动的步点,笔记里写着:防她必须提前半步,给身体对抗,不让她轻松接球,宁可犯规也别让她起节奏。

两天后,如果中日再在决赛相遇,田中爱莉将成为头号靶子。

姑娘本人却一脸淡定,赛后采访只说了一句:“我想打澳大利亚,她们身体很强,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扛住。”

一句话,把野心写在脸上。夜场灯光熄灭,她把球衣搭在肩上,背影和当年的吉田亚沙美重叠,日本女篮的传送带继续轰鸣,而中国队已经掏出笔记本,下一轮,要么把她按住,要么被她再次送回家。

来源:TA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