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7年挖掘出40万字红色故事 ——记邵阳市新宁县船形村退役军人肖国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22:32 1

摘要:回忆起小时候,邵阳市新宁县船形村退役军人肖国成说,“爷爷和村里的老人经常给我讲当年红军过新宁的故事,很多都是历史书上没有的。战士们的故事就在那时候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贝勒

“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这些故事不能被时间埋没。”

回忆起小时候,邵阳市新宁县船形村退役军人肖国成说,“爷爷和村里的老人经常给我讲当年红军过新宁的故事,很多都是历史书上没有的。战士们的故事就在那时候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1973年,年仅20岁的肖国成参军入伍,1984年3月,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新宁县,在万塘乡政府从事民政工作。

(肖国成(左一)。 受访人提供)

邵阳新宁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沃土,革命时期一批批优秀儿女前赴后继,英勇献身。1930年至1934年,红七军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中央红军长征先后都经过新宁,足迹遍及全县10个乡镇近100个村庄。

肖国成长期从事民政工作,与退役老兵接触比较多,自己本身又是退役军人,对红色革命故事格外上心。

为了还原红色故事,将革命故事传播出去,从2008年起,他便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费到健在的红军战士及红军后代家中走访,记录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碎片。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红军老战士相继过世,肖国成突然有了紧迫感,“要还原红色故事,得抓紧时间了。”

(肖国成。 受访人提供)

从2008年开始,肖国成几乎牺牲所有节假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走访、收集、研究新宁县红色故事中。2013年退休后,他自费沿着红军当年经过的足迹,实地走访,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老区纪念馆征集有关材料,去民间搜集第一手佐证材料。

17年来,他走遍新宁的每一个角落和湖南多个革命老区,甚至远赴贵州、广西、江西,行程三万余公里,编写了《红七军过新宁》《湘桂边区红军故事集》等四本红军故事和红色历史研究文章,共计40余万字。

“陪伴我50年的红军服放在我胸前一起入棺,战刀留给村里保管……”这是1979年,生活在湖南新宁县崀山镇山区的贵州榕江县籍红军战士李少成临终时留下的遗嘱。

1929年12月,李少成在贵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后随部队转战桂、湘、赣等省(区)。穿越新宁县境内时,李少成在一次战斗中严重受伤,没能跟上部队,就此留在新宁崀山镇生活了大半辈子。然而,人们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

“这些为共和国流过血的老红军,不该被我们忘记。”2013年秋天,肖国成怀揣着红七军来湖南的路线图,以贵州榕江县红七军军部旧址为起点,一路寻访李少成和其他红军战士的故事,并从榕江县背回一袋黄土,洒在了李少成的墓上。

耗时198天,肖国成和战友们为李少成建起一座高3.5米,宽1.2米的纪念碑,并撰写碑志,介绍老红军生平事迹。

“老肖一贯省吃俭用,但是修这纪念碑,花了两万多元钱。”一同帮助立碑的退役军人毛德清介绍。

(肖国成。 受访人提供)

2018年,在离李少成纪念碑不到5公里远的崀山镇分水村,肖国成又掏出5万多元退休金,为牺牲在这里的江西于都县籍老红军李咸普修建纪念碑。

两座纪念碑,花了近8万元钱,相当于肖国成3年的退休金。肖国成说:“这些为国流过血的革命战士,不该被忘记,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怀念!”

2021年6月29日,“红军战士李少成纪念碑”和“红军战士李咸普纪念碑”被新宁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宁县第一批党史学习教育点及爱国主义教育点。

2025年1月,肖国成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类好人。

“后半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将新宁的革命故事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已年过七旬的肖国成坚定地说。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