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在这里,既有国际前沿理论,又有中国创新实践,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充分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共话文明交流互鉴,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绘就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画
转自:人民政协网
9月23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在这里,既有国际前沿理论,又有中国创新实践,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充分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共话文明交流互鉴,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绘就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画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科技浪潮中坚守文化使命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是全球文化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也是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数字技术、互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化生产内容、文化形态、文化传播和接受,在视、听、感、用等方面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环境。”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通过数字技术激活“大美术”的传统资源,把传统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文化遗产中的视觉图像和手工造物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应用,可以让人们看到传统美术的丰富与精彩,让传统美术之美成为增强文化感知力和审美感受力的重要资源。以人工智能助力视觉艺术的创作,打开图像创造新的空间,甚至形成视觉世界的奇观。人工智能生成的二维图像、三维动态、立体景观把想象的世界变成可视、可触、全感、互动的世界,提供了崭新的审美体验。
范迪安告诉记者,“现在需要把握的是作为艺术家‘人’的主体创造性和智能技术无限可能性之间的相辅相成,要在艺术创造中坚持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文化立场、文化伦理,在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中体现创造的主动性和文化的正能量。”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顾青在主论坛会场听完中外嘉宾致辞、演讲后直言“深受启发”。他认为,“AI技术在文化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效力是不同的,相较电影行业借助AI优化特效制作、新闻媒体依托AI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等正面效果明显,出版业因其自身属性,对AI赋能需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例如不因流量而放弃质量,不因追求数字化、拥抱新科技而放弃内容本身,这是非常重要的。”顾青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个时代命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出版工作者不能被动地被潮流裹挟丢失自我定位,而应主动思考如何在技术更迭中找准自身坐标,以推动形成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让出版业在科技浪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使命。
探寻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
AI赋能与自身创作主体性重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孙宝林近年来持续深耕的一个重要课题。他表示,“在文学、音乐及影视等领域,AI创作工具的迭代不仅突破了传统创作的时空边界,更催生出‘人机共舞’的新型创作范式。当AI工具能在极短时间通过‘深度思考’协助人类完成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技术奇观的背后实质上是创作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机器不再仅仅是辅助人类创作的技术手段,而是逐步演变为能够与人类开展深度认知交互的合作伙伴。”
孙宝林进一步剖析道,AI在创作中的赋能作用主要在表达维度,其生成的表达往往需要经过人类的二次加工,以增添更多“人味”,“具体而言,创作者首先要向AI明确传达作品承载的人文思想与价值,确保生成内容契合人类思维内核;其次通过持续互动与多轮优化,将AI生成内容融入人类情感与文化语境,最终转化为富有具身化特征的语言符号。”
“今天是人工智能创作的856天。”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的日常,自3年前其开启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以来,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更新AI创作作品。他希望在持续创作过程中触摸AI技术的发展逻辑,通过绘画创作触摸社会现实演变,进而深化对知识与思想的价值认知,最终实现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
在主论坛会场,舒勇满怀激情地同周围嘉宾交流其开展AI创作的实践心得,“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用自身思想与行动实现与AI的互动,应该是资源整合的优质途径。”同时,他坦诚面对AI创作中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结构化数据库,“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数据处理方式,能真实还原信息的核心价值,通过结构化数据将文化基因具象化,为AI时代的艺术创作创新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外文化交流不断迸发新活力
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当天,《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发布,报告认为,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在理念与实践的交相辉映中不断迸发新活力,正在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介绍,“为系统总结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理念与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材料、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撰写了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
杜占元表示,“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中外文化交流将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各国携手,以文化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桥梁,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张丽)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