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呼吁建立全球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 | 海洋与湿地·前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21:52 1

摘要:海洋哺乳动物的搁浅现象并不鲜见。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搁浅现象和原因充满了好奇。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海豚搁浅的行为发表了疑问,16世纪荷兰画家的笔下也留下了公众围观搁浅鲸鱼的生动场景。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纯瑶(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文约3800字,阅读约8分钟

海洋哺乳动物的搁浅现象并不鲜见。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搁浅现象和原因充满了好奇。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海豚搁浅的行为发表了疑问,16世纪荷兰画家的笔下也留下了公众围观搁浅鲸鱼的生动场景。

这幅画是Hendrick van Anthonissen于1641年绘制的,描绘了人们围观搁浅鲸鱼的场景(图源:Gulland, F. M. D. et al.)

所谓“搁浅”,通常是指那些原本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海龟等生物,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在陆地或极浅的水域,失去了自主返回水中的能力。这种意外的困境可能发生在沙滩、岩石滩或泥泞的岸边,对它们而言,这往往意味着脱水、体温失调、窒息或因自身重量而受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搁浅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恶劣天气、疾病或导航失误,也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例如船只碰撞、渔网缠绕以及环境污染等。

由荷兰艺术家扬・维里克斯于1577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三头搁浅的鲸鱼》(图源:Wikipedia)

如果仅仅将搁浅事件当作一笑而过的自然奇观的话,那人们将辜负海洋传递的无声讯息,每一个搁浅生灵都可以成为人类了解海洋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建立搁浅网络(Stranding Network)共享科学信息,将有助于不同国界的人们更好地保护搁浅动物和海洋生态。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Frances M. D. Gulland等学者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21世纪的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从何处而来,又向何处去?》(Marine Mammal Stranding Networks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ce and Whither?)的研究,分析了搁浅网络的演进、价值、挑战和展望。下面,小编将对该研究进行介绍,本文仅为编译信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搁浅网络的演进

1883年,来自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Frederick W. True和Spencer Fullerton Baird请求北卡罗来纳州哈特拉斯角的灯塔管理员记录搁浅海洋哺乳动物的数据,这标志着美国建立搁浅网络的开端。此后,英国和新西兰分别于1913年、1968年开始记录、整理海洋哺乳动物搁浅数据。

在新西兰,人们在努力营救搁浅的鲸鱼(图源:Wikipedia

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哺乳动物保护迎来了新的曙光。1972年,美国通过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of 1972,下称“MMPA”),同年Dr. James Mead和Mr. Charles Potter在史密森尼学会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了搁浅事件警报网络(Stranding Event Alert Network,下称“SEAN”),向海洋使用者分发宣传册以收集鲸类尸体信息。可以说,MMPA从政策层面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而SEAN则从实际的数据收集层面为后续政策发展提供引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

在这一股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的高潮下,1977年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举办了首次搁浅研讨会,研讨会上提出了发展区域搁浅网络的建议。随后的几十年里,区域搁浅网络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地建立起来。这些区域网络如同紧密相连的节点,共同构成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的有力屏障,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搁浅事件背后

的科学价值

每一具搁浅的海洋哺乳动物尸体,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信使、自然的警告,它们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与发现。通过对搁浅动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在海洋哺乳动物的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例如,对搁浅海豚的解剖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了海豚的发声和听觉机制,为声呐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灵感。

更为重要的是,搁浅动物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例子以说明该结论。当调查喙鲸大规模搁浅事件时,当时的研究人员发现喙鲸(beaked whale)容易因暴露在声呐中患上气泡病(gas bubble disease,会导致动物出现呼吸困难、行为异常等症状)及致死。这一关键发现为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西班牙政府据此禁止在喙鲸栖息地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开展海军演习,在保护喙鲸的同时也降低其搁浅的风险。

同样,带有典型船舶撞击创伤病变的北大西洋露脊鲸(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s)搁浅数量有所减少,可以印证美国实施船舶速度降低规则的政策有效性。石油泄漏可导致有毒化学物质致死,对肺组织造成损害,导致窒息。在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泄漏事件(Deep Water Horizon oil spill)中,研究人员通过检查搁浅的海豚,评估出此次泄漏对墨西哥湾海豚种群的影响,这些评估结果为确定责任方的罚款数额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源:Zorankovacevic,CC BY-SA 2.5

此外,搁浅动物还帮助我们监测到了海洋中的毒素、化学污染物和病原体。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下称“HPAI”)在全球蔓延,通过对搁浅海洋哺乳动物的采样,人类成功监测到了该病毒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的传播情况。大规模须鲸(baleen whales)搁浅事件还揭示了有害藻华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在不断增加,这些藻华会污染海鲜,对人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都构成威胁。这进一步强调了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健康在“同一健康”概念(“One Health”concept,即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中的重要作用。

搁浅网络的

局限性和挑战


然而,搁浅网络的发展和运作正面临着诸多棘手的挑战。首先,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例如,HPAI正在南美洲的鳍足类动物(pinnipeds)间肆虐,并零星出现于欧美搁浅的海豹和海豚身上。由于没有一个正式的全球搁浅网络来高效地共享病毒传播、病例检测和响应协议的信息,只能通过少数关注搁浅事件的个人和组织(Stranding Response,下称响应者)进行沟通。这种信息传递的低效和不连贯,无疑给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搁浅网络在资源分配上,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均衡。诸如美国、英国和新西兰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但这种政策支持不可预测、并且会根据现任政府的优先事项而变化。而其他国家则依赖志愿者或私人组织来保护搁浅动物和收集数据,缺乏对响应者们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投入。

再者,目前全球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海洋哺乳动物搁浅或健康信息元数据库(global meta-database of marine mammal stranding or health information)。这意味着,尽管各别响应者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共享和整合。这种数据孤岛现象限制了搁浅数据在为“同一健康”计划提供信息及指导,也使得科学家们难以全面了解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状况和面临的威胁。

鲸鱼。©赵宇 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近年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搁浅海洋哺乳动物的报告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一方面,随着科普宣传的加强,人们对海洋哺乳动物搁浅事件的认知提升了,使更多搁浅情况能够被及时发现并报告。另一方面,由于种群数量恢复和气候变化影响,座头鲸和部分鳍足类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改变,更多地出现在人类聚居的海岸线附近,导致其搁浅数量上升。

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船舶交通日益繁忙、海洋噪音不断增加、有害藻华频繁爆发,以及沿海地区病原体和污染物的径流增多,都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更多海洋哺乳动物搁浅。

因此,面对不断增多的搁浅海洋哺乳动物,对其进行妥善照顾和科学采样的工作量急剧增加,这对现有的搁浅应对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凸显了各响应组织和人员之间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的紧迫性。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海洋哺乳动物搁浅问题,实现对它们的有效保护。

搁浅网络

的未来展望


作者指出,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并设立区域分会势在必行。该组织可以为成员间交流搁浅事件的相关信息提供一个快速响应平台。通过共享信息,不同国界的人们能够弥补资源信息差,及时采取措施减轻风险,保护海洋哺乳动物。

同时,这个组织还能将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政府和公众,避免再次发生如2023年美国东海岸座头鲸搁浅事件那样的误解。当时,媒体误报座头鲸死亡与海上风能开发有关,而实际上是船只撞击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引发了公众的误解。

此外,构建一个全球共享的数据库是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关键。这个数据库可以整合各地的搁浅数据,包括动物的基本情况、发现地点和时间等。研究人员和政府可以通过数据,更全面地了解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状况、分布变化以及面临的威胁,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最后,应当统一搁浅事件的响应指南和数据标准,以提升搁浅网络的效能。这可以确保不同地区的响应者们都能以相同的标准进行动物救助、数据收集和报告。

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海洋生态保护认知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的奇观记录到如今的科学探索和保护行动,是一代代人的不懈与艰辛努力。尽管面临重重挑战,海洋搁浅网络机制今后一定会更加完善,成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改进管理和研究鲸豚等海洋生命的坚实支撑。

事实上,此前在2025年2月16日世界鲸鱼日(World Whale Day),“海洋与湿地”顾问、鲸豚专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也曾经公开呼吁建立全国搁浅鲸鱼救援网络,并整合鲸类物种分布、数量等基础数据,来支撑科学决策和系统性保护行动。他强调,需构建一个覆盖中国全国沿海的信息报告平台、并公布专用电话,以便公众及时上报搁浅事件;并建议该平台需具备高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确保相关部门与救援人员快速响应,从而提升救助成功率并为后续保护研究积累数据。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王纯瑶,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大三,辅修法语,积极好学、热衷思考,在本科期间获得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对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法动态前沿发展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请文末留言)

【引用本文】

王纯瑶.科学家呼吁建立全球海洋哺乳动物搁浅网络.海洋与湿地.2025-04-19

THE END

湿

文 | 王纯瑶

指导老师 | Linda Wong排版 | CY

参考资料】

1. 研究全文参见:

Gulland, F. M. D., Asmutis-Silvia, R., Boehm, J., DiGiovanni Jr., R. A., Goertz, C. E. C., Huggins, J. L., Lovewell, G. N., Moore, K. M., & West, K. (2025). Marine Mammal Stranding Networks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ce and Whither? Marine Mamm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11/mms.70016

2. 王敏幹:2025年世界鲸鱼日,呼吁建立全国搁浅鲸鱼救援网络

3. 王敏幹谈鲸豚:从搁浅到保护,如何理解海洋巨兽健康的隐秘信号?


海湿·往期相关报道


❁2025年世界鲸鱼日,呼吁建立全国搁浅鲸鱼救援网络

❁每一次搁浅事件,都是一次无声的呼救!王敏幹教授谈搁浅鲸豚

❁北太平洋露脊鲸还能撑多久?2025年世界鲸鱼日·特别关注

❁鲸影回潮,跨越千年的海洋守望与重生 | 海湿访谈王敏幹教授:探索中国鲸鱼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