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IL-23、IL-4Rα之后,自免下一波靶点何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06:04 1

摘要:深度研究报告《跨国制药公司的管线分析——预见交易方向、预见重磅药物》以一年为时间跨度,通过对17家跨国制药公司(MNC)的重磅产品市场与专利悬崖分析、临床管线评估、交易以及近5年的专利布局解析,旨在科学预测各企业的管线布局策略、产品引进需求、预见潜在的重磅产品

深度研究报告《跨国制药公司的管线分析——预见交易方向、预见重磅药物》以一年为时间跨度,通过对17家跨国制药公司(MNC)的重磅产品市场与专利悬崖分析、临床管线评估、交易以及近5年的专利布局解析,旨在科学预测各企业的管线布局策略、产品引进需求、预见潜在的重磅产品以及早期潜力靶点。本MNC深度研究报告包括1篇总报告和17篇系列报告,总字数近76万字,致力于为创新药行业的管线布局、靶点研发立项、投资提供策略借鉴。

为答谢广大热心读者,10月10日晚上20:00将召开《跨国制药公司的管线分析:预见交易方向、预见重磅药物》线上报告分享会,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暨首席数据分析官虞忠先生将用专业视角带你看透趋势、少走弯路,诚邀您的参加!

核心摘要

自身免疫领域涵盖超过百种适应症,除炎症性肠病(IBD)、银屑病、特应性皮炎(AD)、嗜酸性哮喘等成熟大适应症外,未来哪些细分治疗领域具备发展潜力?

随着艾伯维的抗TNF-α单抗Humira、强生的抗IL-12/23单抗Stelara等重磅药物面临专利到期挑战,由早期明星靶点药物所确立的天花板是否能被后续疗法突破?在现有靶点与成熟赛道中,尚存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与开发机遇?

在靶点层面,JAK-STAT通路、TGF-β家族、TNF超家族、IL细胞因子、干扰素(IFN)及趋化因子等关键免疫调控路径中,哪些方向仍存在差异化布局价值?

从全球与中国市场未满足需求、市场空间、在研药物管线、MNC布局、交易动态及专利视角来看,哪些罕见病细分适应症具备显著的布局潜力与市场机遇?

COPD

COPD患者基数庞大(全球约4.8亿人),市场规模可观,目前尚无治愈手段,患者群体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需求远未满足。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改善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风险,还是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精准治疗,均具备研发价值。

2025年自身免疫领域出现两笔百亿美元级重大交易:7月9日,默沙东以100亿美元收购Verona Pharma,获得PDE3/PDE4抑制剂ensifentrine;7月28日,GSK与恒瑞医药达成协议,以总额125亿美元引进PDE3/PDE4抑制剂HRS-9821。这两笔交易也提示了未来BD的重点方向。除COPD外,自身免疫领域仍存在其他值得关注的机遇。

★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化脓性汗腺炎

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化脓性汗腺炎等疾病虽患者规模中等,但缺乏标杆性治疗药物,在研项目较少,竞争格局相对缓和,目前已吸引强生、赛诺菲、诺华、GSK等跨国药企的关注,预计未来将出现较多BD机会,也具备较好的研发前景。

例如,2024年10月,GSK以3亿美元首付款、8.5亿美元总金额与恩沐生物合作,获得抗CD3/CD19/CD20三特异性抗体CMG1A46,拟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开发。

★MNC在红斑狼疮布局

艾伯维和强生

作为自免领域两大龙头,艾伯维和强生的优势在于TNF-α和IL-23,优势疾病领域也是围绕上述靶点应用的IBD、银屑病、类风关等疾病。在红斑狼疮适应症上的管线布局和其它MNC差别较大。艾伯维的策略是JAK1抑制剂Rinvoq的拓展,以及IL-2的尝试;强生则是探索FcRn单抗。

其他MNC

赛诺菲、诺华、罗氏、GSK等MNC相对一致,都是围绕CD20、CD19进行单抗、双抗或多抗的布局。诺华还布局了BAFF-R、赛诺菲则布局了CD40L。

此外,从交易角度来看,几个自免领域主要MNC还没有CAR-T治疗红斑狼疮管线进入临床。因此,这一细分领域在未来与MNC的交易仍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专利悬崖下的MNC应对之道

★艾伯维

艾伯维为应对抗TNF-α单抗Humira的专利到期挑战,采取了多路径策略:一方面引进Skyrizi的全球权益,并开发JAK1抑制剂Rinvoq,形成双产品驱动;另一方面通过多项交易补充管线,包括以17.1亿美元获得明济生物临床前阶段超长效TL1A抗体FG-M701的全球权益,以及以超过2亿美元收购Nimble Therapeutics的口服多肽IL-23R抑制剂。除布局具有“同类最佳”潜力的迭代资产外,艾伯维也积极拓展潜力靶点,如以7.13亿美元获得OSE Immunotherapeutics的anti-CMKLR1单抗OSE-230的全球权益,并以2.5亿美元收购Celsius Therapeutics的TREM1抗体CEL383。

★强生

强生为了应对Stelara专利到期挑战,围绕IL-23靶点迭代开发,推进新一代抗IL-23单抗Tremfya及口服IL-23R拮抗肽JNJ-2113;同时通过交易引入多个双抗资产,包括抗IL-4Rα/IL-31双抗、抗IL-13/TSLP双抗和抗IL-13/IL-22双抗。此外,公司也通过nipocalimab等布局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新治疗领域。

★其他MNC

赛诺菲围绕TNF超家族深度布局,重点开发TNFR1抑制剂、anti-TNFα/OX40L纳米抗体及anti-TL1A单抗等产品,并同步推进BTK抑制剂研发。诺华则选择在特定疾病领域寻求突破,布局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IgA肾病等适应症。阿斯利康、罗氏、安进、武田等跨国药企也分别采取不同策略以应对专利到期带来的市场挑战。

从各企业布局方向可见,对成熟靶点进行迭代开发、并结合靶点组合策略具有明确的可行性。强生与艾伯维在IL-23口服多肽方向的共同投入,以及强生与赛诺菲在anti-IL-13/TSLP双抗领域的并行布局,均为后续立项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基于MNC临床潜在重磅和管线分析、交易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发方向:

TL1A多肽或小分子、TL1A长效制剂……

anti-TACI/IL-12p40双抗、anti-IL-23p19/TL1A/α4β7三抗、anti-VEGI/α4β7双抗、anti-IL-33/IL-4/TSLP三抗……

“靶点荒”下的MNC生存之道

★研发管线布局趋势

靶点的发现依赖于基础研究的科学进展。人体免疫系统极为复杂,许多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跨国药企的管线布局与交易动向来看,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JAK-STAT通路、TNF超家族、IL细胞因子等方向,以及由肿瘤领域延伸而来的CD19、CD20等靶点。

MNC布局的自免靶点全局图(来自于濠麦的自免领域靶点Landscape)

从肿瘤到自免的延申

从肿瘤拓展至自免治疗中,最为成功的靶点当属BTK。诺华的remibrutinib已针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赛诺菲的rilzabrutinib在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取得关键临床进展;罗氏的口服、可逆、非共价BTK抑制剂fenebrutinib凭借其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在多发性硬化领域显示出治疗潜力。此外,CD20、CD19等靶点的单抗及双抗由肿瘤适应症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免疾病的拓展也值得关注。

(1)蛋白降解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肿瘤领域,例如针对AR、ER的PROTAC药物。近年来,该技术呈现从肿瘤向自身免疫领域扩展的趋势。结合对跨国药企管线及专利布局的分析,IRAK4等自身免疫相关靶点的PROTAC研发热度正逐渐提升。因此,对IRAK4、STAT6、JAK、BTK、MAPKAPK2、STING、SMAD3等靶点的PROTAC开发值得重点关注。

(2)CAR-T疗法最初亦主要用于肿瘤治疗。2021年,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Georg Schett教授团队首次成功使用靶向CD19的CAR-T疗法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展现出接近临床治愈的疗效。这表明CAR-T在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中具备差异化发展的潜力。

因此,将肿瘤领域中已验证的潜在靶点及靶点组合,通过大数据、文献及专利分析,迁移至自免疾病的应用场景,有望成为未来的研发方向。

老靶点的迭代和新靶点的探索

在自身免疫领域,跨国药企的管线布局呈现差异化特点:强生倾向于对成熟靶点迭代开发,艾伯维注重探索新型靶点,默沙东则展现出对已完成POC靶点的识别能力和执行效率。

针对早期新靶点的布局策略,濠麦科技通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一套系统的早期靶点挖掘与评估体系。欢迎行业同仁接洽濠麦科技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早期新靶点发现及立项调研工作。

★交易趋势

重磅交易方向

完成概念验证(POC)的靶点与管线是自身免疫领域产生重磅交易的重要基础。2023至2025年间,该领域整体交易数量有限,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但同一靶点下的交易频次较高,反映出当前自身免疫领域面临靶点供给不足的现状。

其一为PDE3/PDE4抑制剂方向。2025年,默沙东以100亿美元收购Verona Pharma, GSK亦以125亿美元完成相关交易。

其二为TL1A靶点方向。该靶点被行业视为下一代潜在的重磅靶点,多家跨国药企积极布局。2023年7月,默沙东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处于Ⅲ期临床的TL1A单抗PRA-023,引发后续交易热潮。2023年10月,赛诺菲以15亿美元引进梯瓦制药处于II期临床的TL1A单抗TEV-48574(Duvakitug);同期,罗氏以72.5亿美元收购Telavant,获得TL1A单抗RG6631。2024年6月,艾伯维以17.1亿美元引进明济生物临床前阶段的潜在最佳同类TL1A单抗FG-M701。2025年4月,赛诺菲再次出手,以18.45亿美元引进Earendil Labs的两款双抗药物HXN-1002(α4β7/TL1A)与HXN-1003(TL1A/IL-23),进一步推动TL1A靶点竞争态势。

随着ensifentrine销售放量,预计将有更多企业寻求PDE3/PDE4抑制剂相关交易机会。同时,TL1A靶点的迭代与差异化管线仍具备交易潜力,尤其在TL1A多肽或小分子药物、长效制剂、双抗/多抗等方向。

其它交易方向

(1)明星靶点新适应症的探索

例如,2025年6月赛诺菲以5.45亿欧元与Formation Bio合作,探索JAK/SYK抑制剂gusacitinib用于慢性手部湿疹。

(2)明星靶点的迭代

例如,强生对ND026(anti-IL-4Rα/IL-31双抗,I期临床)、PX130(anti-IL-13/IL-22双抗,临床前)、PX128(anti-IL-13/TSLP双抗,临床前)等资产的收购。

(3)新靶点尝试

艾伯维以7.13亿美元获得OSE Immunotherapeutics的anti-CMKLR1单抗OSE-230的全球权益,并以2.5亿美元收购Celsius Therapeutics的TREM1抗体CEL383。

总体来看,跨国药企对自免领域中具备明确潜力的靶点管线表现出较强兴趣。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重磅潜力的迭代项目,巩固在细分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针对已完成概念验证的成熟靶点,仍存在通过改善用药依从性、提升疗效或拓展适用人群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的研发机会。

在临床需求尚未满足的疾病领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化脓性汗腺炎等,各跨国企业为抢占市场主导权,可能将此类方向作为后续交易的重点。对已有初步数据的潜在重磅资产,以及多家企业共同布局的首创靶点,在研发早期可考虑进行前瞻性策略安排。

关于自身免疫领域的进一步分析,以及艾伯维、强生、赛诺菲、罗氏、诺华等在肿瘤与神经领域,诺华、强生、罗氏在心、肾、代谢等领域的管线布局,请关注濠麦科技即将发布的MNC深度研究总报告及系列报告。

王梦洋(市场部)

邮箱:jeremy.wang@hq-haomai.com

来源:研发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