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重磅预言,谁将取代美国?不是中国,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3:00 2

摘要:要知道,这位欧亚集团的创始人可不是什么愣头青,他写过十几本关于国际政治的书,在华盛顿智库圈混了几十年,专门研究大国博弈。布雷默当时是这么说的:"美国已经不想再当那个世界冤大头了。"

9月19日,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在印度电视台说了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

这位琢磨国际政治二十多年的老专家居然断言,未来可能接美国班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话音一落,全球舆论圈就像炸了锅

美国专家为何会提出这种离谱的说法?印度有着怎样的优势?

那天的访谈现场确实有点意外。布雷默坐在演播室里,面对印度主持人玛丽亚·沙基尔的提问,说出了这番颠覆认知的话。

要知道,这位欧亚集团的创始人可不是什么愣头青,他写过十几本关于国际政治的书,在华盛顿智库圈混了几十年,专门研究大国博弈。布雷默当时是这么说的:"美国已经不想再当那个世界冤大头了。"

花那么多钱维持全球秩序,吃力不讨好。现在进入了他所谓的"G-Zero时代",就是没人牵头,大家各顾各的意思。而在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下,印度反而有了机会。

印度的优势确实挺明显的,首先是经济这块。2025年上半年,印度GDP冲到了4.187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四的位置,增速还保持在6.5%左右。

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没啥感觉,但换个角度想,这相当于英国一整年的经济总量。更关键的是人口结构,14.3亿人,平均年龄才28.3岁。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有一大群正值壮年的劳动力,而咱们中国已经开始担心老龄化问题了。军事实力方面,印度也不是吃素的。

常备军145万人,核弹头160到200枚,两艘航母在印度洋游弋。虽然和中美俄比还有差距,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算是有头有脸的军事强国了。

外交这块更是印度的强项,莫迪这几年到处串门子,和日本、澳大利亚关系铁,和欧洲合作也挺顺畅。就连一向挑剔的加拿大,最近和印度的关系也在解冻

说到印度的优势,得从孟买港口说起。那里的集装箱堆得像小山一样,每天都有货轮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这就是印度经济活力的直观体现。

2023到2024财年,印度商品出口4371亿美元,服务出口3411亿美元,加起来将近8000亿美元。虽然在全球出口份额里只占1.8%,和中国的14%没法比。

但考虑到印度的起步基础,这个增长势头确实不容小觑。班加罗尔的科技园区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那里的程序员加班到深夜是常事,写出来的代码直接输出到硅谷,帮着美国公司解决技术难题

这种软件服务外包模式,让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位置。人口红利这张牌,印度打得特别巧妙。平均年龄28.3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都是青壮年

这些年轻人进工厂、敲代码、搞创业,推着印度经济这辆车往前跑。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都在为老龄化头疼不已。军事这张牌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两艘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和"维克兰特号"在印度洋巡航,700多架战机随时待命。虽然单看装备可能不如中美,但在南亚这一亩三分地里,印度确实是一霸

外交这张牌玩得最溜。莫迪和各国领导人握手的照片能装满好几个相册,从东京到柏林,从华盛顿到莫斯科,到处都有印度的朋友圈

最近印度和沙特签的能源合作协议,和欧盟达成的贸易便利化安排,都证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吃得开。布雷默特别强调,印度是"全球南方"的领导者,能在中东和西方之间充当桥梁

这种不选边站的灵活外交,在当今这个充满对立的世界里,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那么点距离。就拿德里的交通来说吧,堵得那叫一个水泄不通。布雷默在报告里都忍不住吐槽,说德里的交通"堵成狗"。

这可不是开玩笑,基础设施的短板确实是印度发展的一大痛点。孟买的贫民窟和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现代化的金融中心,一边是破败的棚户区,这种两极分化让人唏嘘。

教育问题更是让人头疼。印度的文盲率虽然在下降,但劳动力素质离现代工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民主制度听起来很美好,但决策效率确实是个问题。

修条路都要扯皮半天,各种利益集团讨价还价,最后拖得没完没了。中印对比更是让人清醒。中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出口规模方面的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印度想要"弯道超车",必须在多个赛道同时突破,而不能指望别人减速等你。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被废除了,但在社会现实中依然存在,这种隐性的社会分层影响着人才流动和社会公平竞争

印度老百姓对这个"接班美国"的预测也是五味杂陈。德里的出租车司机可能更关心油价涨了多少,孟买的程序员也许更在意房租又涨了。普通人的生活改善才是最实在的。

联合国投票一致性的数据显示,印度和美国的立场重合度只有40%左右,远低于传统盟友。这说明印度的"独立自主"外交虽然灵活,但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可能各打各的算盘

边境摩擦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中印关系最近有所缓和,但历史遗留的争议依然存在,消耗着印度的精力和资源。布雷默自己也承认,印度要想真正"接班",还得把速度转化为质量,把潜力变成实力

说到底,什么叫真正的"取代美国"?这可不是简单的GDP排名或者军舰数量的比拼,而是要有体系性的能力。从历史上看,英国把"指挥棒"交给美国,用了大半个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冷战,一系列重大事件才完成了这种权力转移。美国当时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整套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

布雷顿森林体系到联合国,从北约到各种国际组织。印度现在面临的考验也是多方面的。经济体量能否在短时间内冲到全球第三并维持高增长?出口占比能不能从1.8%提升到中高个位数

军力是否具备真正的远洋投送和持续作战能力?能不能拿出被全球普遍接受的公共产品?比如数字基础设施、技术标准或者安全保障,这些都是硬指标。

更关键的是软实力的建设。印度的宝莱坞电影虽然在南亚很受欢迎,但在全球文化影响力方面,还远不如好莱坞那样深入人心

教育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高,虽然印度理工学院(IIT)培养了不少技术精英,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时间。未来十年将是关键的观察期。印度能否稳居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高端制造能否真正起飞?航母编队和核力量能否成熟?"全球南方"的叙事能否落在实实在在的公共产品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印度是继续作为"潜力股",还是能真的把指挥棒接过来。

布雷默在接受CNBC采访时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印度的崛起靠的是私企活力,中国靠的是国家队实力,印度可能更灵活。但灵活性能否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得看实际行动

说到底,握拳容易,握住"指挥棒"可不是件容易事。印度伸手去够了,但要握稳,还得把势头练成秩序,把增长打造成体系

结语

布雷默这话虽然有恭维印度的嫌疑,但确实点出了一个事实——美国确实不想再当那个"世界警察"了。印度能不能真的接过这根"指挥棒",关键看它能否把人多的优势变成人强的实力。

你觉得十年后的世界会是啥样?印度真能超过咱们吗?

来源:开心营业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