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提起“漫画”,可以是动漫领域的故事连载形式,它通常是有趣的;也可以是一种针砭时弊的绘画形式,它是犀利的。但在80年以前,当漫画被用于表达抗战,它是最有力的、生动的,鼓舞人心的民族集体意志。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今天我们提起“漫画”,可以是动漫领域的故事连载形式,它通常是有趣的;也可以是一种针砭时弊的绘画形式,它是犀利的。但在80年以前,当漫画被用于表达抗战,它是最有力的、生动的,鼓舞人心的民族集体意志。
9月23日下午,四川报业博物馆内,一场以“号角初响”为主题的讲座正在举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漫画艺委会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连环画动漫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可,带领听众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台下,有来自四川大学、成都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高校的百余名学生。这场讲座也与馆内正在举办的“铭记历史 共绘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漫画展”相互呼应。讲座开始前,师生们参观了展览。
主讲人刘可老师
刘可从抗战漫画的诞生开始讲起,梳理了抗战漫画从兴起到走向全国的过程,不仅有我国抗战漫画发展的源流,同时也讲到了世界人民在抗战过程中通过漫画表达的顽强抵抗。
在我国,1935年的全国运动会是抗战漫画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在此以前,漫画通常是娱乐的,甚至有些低俗的内容。但通过对当时全运会的报道聚焦,漫画虽仍延续了娱乐化特征,比如绘制了体育明星如刘长春、杨秀琼等,但已经悄然注入了新的时代命题。“民族团结”“救亡图存”成为高频词,漫画从博人一笑的消遣,逐渐转变为唤醒民众的号角。
讲座现场
刘可特别提到1936年漫画界的对于抗战漫画的“爆炸式”讨论。随着民族危亡加剧,漫画家开始集体反思创作方向。1936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漫画展览会”上,就已经有不少抗战题材的漫画作品展出。虽然历经波折,但许多漫画作者成功将“以笔为枪”的战士形象植入公众视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战漫画的创作也更加广泛。原本以上海漫画家为核心的抗战漫画开始向全国蔓延。“抗日漫画宣传队”深入乡镇,将抗战火种播撒至基层。刘可着重提到了这一时期的《救亡日报》,作为一份偏文艺向的报纸,抗战漫画是这份报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编辑部还搞了一个创新:鼓励读者临摹张贴,使漫画成为“流动的宣传墙”。在1938年,中国抗战漫画还赴苏联巡展,苏联人民通过这些漫画作品,形象地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实况,也与国际抗战漫画作家一起,让漫画成为跨越语言的反抗宣言。
同学们正在观展
四川报业博物馆“铭记历史 共绘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漫画展”于8月26日开展,展期将持续到10月。展览以“刀笔抗战”“同仇敌忾”“巴蜀战鼓”三大板块展开,其中主题墙上的五幅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张仃《收复失土》中冲锋的士兵,以黑白对比传递“唯有战斗才能收复河山”的决绝;廖冰兄《保卫中华》勾勒工农学团结成城,呼唤全民共赴国难;梁白波《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以女性视角歌颂人民力量;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以巨浪吞噬日寇,喻示人民必胜;张乐平《候敌深入 一举歼灭》则以蜘蛛与巨拳的隐喻,预言侵略者覆灭。策展人郑华卫表示:“这些作品不仅是呐喊,更是团结的号召与胜利的预言,它们让历史自己说话。”
作为战时大后方,四川的漫画创作亦留下深刻印记。1937年由乐以钧、张漾兮等人发起的“四川漫画社”,在成都举办“救亡漫画展览会”,并悬挂巨幅铁皮画于街头,《日寇到处无净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等作品成为市民每日可见的精神激励。展览中,张漾兮的木刻、李少言的版画,以及当代漫画家许尔斌的《川军抗战铭志丰碑》,共同勾勒出四川军民的文化抗战图景。
来源:河川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