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长虹:整合资源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7:08 1

摘要:黄河流域是世界大江大河中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流域之一,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5项世界自然遗产以及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世界遗产总数在全国占比约30%。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

转自:经济日报

黄河流域是世界大江大河中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流域之一,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5项世界自然遗产以及2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世界遗产总数在全国占比约30%。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黄河流域在欧亚大陆的地理格局中处于亚洲东部的枢纽地位,向西与丝绸之路融合,形成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通道,向东辐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塑造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黄河流域在中华大地上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独特地理区位,赋予了其作为文化中枢的历史地位,造就了黄河文化遗产起源早、分布广、序列完整、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特点。从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到夏商周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城遗址,再到秦汉至明清的长安、洛阳、开封等大古都,黄河流域形成世界上少有的文化遗产廊道和古都带、古都群。同时,黄河流域分布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了丰富的文旅资源基础。

为摸清资源家底,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2021年黄河流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分别为国家级1042项、省级5317项、市(州)级18759项、县(区)级47581项,总计72699项。其中,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黄河流域占比近三分之一。为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河南省启动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共梳理出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目前,全国正在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单体228862个,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42738个,占比达18.67%;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87171个,占比达81.78%。为加强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202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嘉应观、林公堤等首批20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国家文化公园是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重大文化工程,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平台支撑。黄河流域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遗产保护为前提,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好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展示馆、研学中心,强化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区域性协同。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文旅融合产品、场景、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文化遗产+城市更新”等多元化路径,着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2025年“五一”假期,河南省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旅游收入3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4.8%,开封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和洛阳龙门石窟接待游客数量位居全省景区前列。

塑造黄河文旅新形象,着力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出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黄河寻根问祖之旅等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强化区域协同推广,沿黄九省区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发布黄河生态长廊之旅、华夏文明探源之旅、黄河乡村振兴之旅“中国黄河之旅”三大主题线路,出版《中国黄河旅游年鉴》。推进特色品牌塑造,培育“沿着黄河遇见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之心·文化陕西”等区域品牌。构建国际化、特色化产品体系,河南省依托黄河古都群优势,编制《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2025—2035年)》,着力以黄河文化、千年古都、中华文字、中国功夫等为核心,开发黄河古都群国际旅游产品,并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品牌形象,规划建设4810公里“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设计“一千里黄河”研学线路与“家在黄河边”实践课程。

突出产品创新与国际传播,让黄河文化“破圈”出海。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IP与多渠道传播,黄河文化的国内影响力与国际辨识度显著提升。孵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家在黄河边》等沉浸式文化IP,以创新形式演绎黄河文明。多层次、多方式展现流域生态文明、农耕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及哲学思想,向国人和世界传递黄河文化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推动黄河流域建设成展示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