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交通正“向绿而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6:41 2

摘要:“十四五”以来,盐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新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措施责任落实,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构建高效绿色出行体系、积极推广绿色交通设备装备、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各

“十四五”以来,盐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新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措施责任落实,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构建高效绿色出行体系、积极推广绿色交通设备装备、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盐城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行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向好,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缓缓打开。

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6月3日,巴拿马籍“大丰港黎明号”货轮在盐城港滨海港区通用码头安全靠泊。在完成装载2193辆多元国产品牌汽车后,该轮驶往约旦亚喀巴港,标志着盐城港成功开辟直通约旦的中东新航线。

目前,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7个,其中5万吨级及以上13个、10万吨级及以上4个。近年来,盐城港聚焦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公铁河海”多式联运建设,大丰港多式联运项目被列为“全省首批示范工程”,“一单制、一箱制”全程物流服务模式和“上港长三角ICT苏北空箱分中心”项目,有效解决了腹地企业用箱难题,全面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港口服务效能。

铁路与水路运输能够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日前,建湖县里下河物流园“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绿色货运发展典型实践案例,有效减轻了企业运营负担。

据介绍,围绕《盐城市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盐城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近年来,盐城大力发展铁路货运,推动水路运输升级,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2024年,全市完成铁路发送货物类71.31万吨,同比增长59.5%;完成水路货运量11659.4万吨,同比增长4.4%。助力铁水联运,滨海港铁路支线已建成,大丰港铁路支线正在建设。

积极发挥水运优势,盐城稳定和加密建湖港、阜宁港等内河港区集装箱运输航线,积极开辟新航线,培育龙头经营企业,不断提高内河港口货物运输能力。“十四五”以来,全市完成内河集装箱量248940标箱,呈持续增长态势。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将“盐城北—上海港”联运班列调整为“盐城北—南通—上海(沪苏通线)”,全程运输时长仅需8小时左右,并升级为一周五班,目的地覆盖土耳其、柬埔寨、越南等国家。2024年,盐城北铁路货场共发送海铁联运班列298列13599车27198标箱,同比增长188%。支持盐城港“盐沪通”航线经营,发展江海联运,提升集装箱运输量。目前,全市国内外集装箱航线达到63条,盐城港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去年,《盐城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今年,《盐城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细则》发布。8月15日,盐城市降低物流成本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全面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产业延链提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沿海物流枢纽城市。

下一步,盐城还将继续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结合“水运江苏”盐城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综合运输服务格局,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现交通运输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高效绿色出行体系

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推动道路货运行业绿色发展,不久前,盐城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道路货运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摸底排查工作培训会议,切实解决了排查指标理解、数据采集方法、系统操作流程等业务层面的具体问题,提升了参会人员对“双碳”战略及道路货运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构建起“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企配合”的工作机制,为高标准推进摸底排查工作、精准掌握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底数、推动道路货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筑牢实践根基。

围绕打造高品质公共交通,盐城建成“三纵四横”快速公交廊道,形成 367公里“6主8支3环”BRT快速公交体系,初步构建以“SRT+BRT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在省内率先建成畅达市县镇村全域公交,打通城乡居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称号,被授予“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称号,入选“十四五”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3.5%。

围绕推广新能源交通装备,盐城市区公交车保有量1612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483辆,占比为91.9%;市区巡游出租车保有量1390辆,其中新能源巡游出租车1387辆,占比为99.8%,为省内唯一大面积推广使用新能源出租车的城市;市区网约车保有量5840辆,其中新能源网约车5510辆,占比为94.3%。淘汰老旧货运车辆,“十四五”以来,共注销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道路运输证5551辆。

围绕强化智慧化交通建设,已完成城市驾驶舱交通分舱一期,全面启动二期,打造“全景化”工作门户;建设盐城智慧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助推“农村公路+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市域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建设,提升水运智慧化发展水平;建成市级综合执法业务数据平台,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实现精准指挥调度,打造协同高效的交通综合执法数字化新体系。

聚力水运生态绘就更亮底色

随着“水运江苏”战略深入推进,盐城交通系统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节能、降碳、减污、扩绿,推动航运绿色低碳向新向绿步伐。

近期,响水港区多家企业积极推进绿色港口改造项目,其中完成两套智能岸电系统改造,新增一套智能岸电系统并完成两套岸电标准化改造,同时建设一套低压智能岸电系统,港区绿色港口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近零碳”水上服务区成功入选“水运江苏”发展典型案例。在连申线东台水上服务区,盐城港航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应用。服务区从电气节能、清洁能源利用、智慧能源管理、船岸污染物防治与收转、增加植物碳汇、提高全员低碳自觉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级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近零碳水上服务区。

据介绍,围绕规范船舶防污设备配备,盐城已完成4506艘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任务,船舶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严格船检把关,督促本市籍营运船舶100%按规定达标配备水污染防治设施设备。落实老旧船舶强制报废制度,全面停止达强制报废船龄船舶营运证审验和年度检验业务,积极推动高污染、高能耗船舶报废更新。同时强化“船港城”一体化治理,印发《盐城市船舶水污染物“船港城”一体化治理工作方案》,高位推动船舶水污染物“船港城”分类分级治理。组织实施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情况综合评估,全面提升辖区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能力。会同城管、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实现全过程联合监管和闭环管理,全市各类船舶水污染物转运处置率稳定保持在省定目标95%以上。

围绕加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全力推进本市籍600总吨以上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共改造127艘,提前完成“十四五”改造计划,严格船检把关,督促新建非液货船按规定安装岸电受电设施。加强船舶封舱管理,创新实施船舶封舱电子抓拍预警,在通榆河、泰东河等重点航道规划建设水上电子卡口识别预警系统,智能识别未封舱船舶信息并播报预警,和现场巡查相结合,精准查处未按规定封舱违法行为。

针对港口码头污染防治,不断加强港口污染物设施建设使用。全市259家持证码头企业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共建成774套,建成化学品洗舱水接收站1座。船舶污染物实现“应交尽交、应收尽收”,“十四五”以来,全市共接收船舶污染物28.7万单,其中船舶垃圾16.83万单、生活污水9.92万单、含油污水1.95万单。加强港口码头扬尘污染控制,全市238家涉尘港口企业扬尘治理设施配置全覆盖。大力推广岸电建设和使用,编制《全市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改造计划》,落实“应建尽建”要求。主动做好岸电使用宣传,积极引导鼓励船民用电,不断提高靠港船舶岸电使用率。“十四五”以来,共建设港口岸电系统365套,累计使用岸电约231.5万千瓦时,实现逐年大幅度增长的目标。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监督检查,严格实施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将船舶水污染物送交和接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置运行等纳入日常监管必查内容。实施船舶污染防治登船检查,船舶污染防治登船监督检查数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下一步,盐城将深入推进船舶水污染物“船港城”一体化治理等专项工作,组织开展到港船舶水污染物送交接收情况集中核查,确保船舶垃圾和生活污水送交比例稳定保持在80%以上,各类污染物转运处置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推动建立港口码头长效管理机制,在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港口码头扬尘治理、非法码头整治、固废运输环节排查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生态环境、城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联动。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