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土 | 越剧的辉煌岁月和今日思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9:31 1

摘要:越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源于绍兴嵊州,发展于浙江,繁盛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声名远播东南亚及全球华人社会,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也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自2006年5月越剧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编者按:

越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源于绍兴嵊州,发展于浙江,繁盛于上海,影响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声名远播东南亚及全球华人社会,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也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自2006年5月越剧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绍兴市积极推进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已先后申报认定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2024年10月30日绍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2024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绍兴市越剧艺术迈入“依法保护”新阶段。越剧不仅是浙江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何加强越剧的系统性保护,坚持守正创新,服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越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专家学者也有新的研究。现将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水土《越剧的辉煌岁月和今日思考》一文转载,供读者参考。

一、 中国戏曲真是梨园始祖唐明皇所创?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见这个机构是唐玄宗时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校长(或院长)。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而旧时艺人俗称优伶,位列“三教九流”的下九流中。这一行业中,曾有一位皇帝也爱好,后世人将其奉作“鼻祖”,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壁画《乐舞》

1、中国戏曲产生于何时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之歌舞。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手舞足蹈”的成语出典道出了诗歌、音乐、舞蹈的起源。言、诗、歌、舞四者的结合,吻合了戏曲唱、念、做、打“四功”的规范,也道出了早期戏曲的起源,是在音乐舞蹈基础上加上故事性演绎,应运而生。

2、戏曲和曲艺的区别在哪里

早期戏曲大多脱胎于曲艺。而戏曲与曲艺的区别,不仅仅是曲艺表演行头简单,参演人数较少,更是因为戏曲是分角色表演,定位明确,曲艺是叙述者和人物角色混合;二是戏曲表演有严格的规范,俗称“五功四法”,分别是“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

3、中国戏曲是如何发展的

先秦——唐,是萌芽初发期。《诗经》的“颂”,《楚辞》的“九歌”,属于祭祀唱词 是早期戏曲歌舞的雏形;从汉始,出现“角牴”,也即百戏。汉晋之间“参军戏”出现,相当于今天的相声。

唐——宋金,是形成发展期。唐代伎乐舞、参军戏盛行,宋“杂剧”、金“院本”和讲唱式的“诸宫调”出现,南戏产生。到元代文人加入杂剧创作,在散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元杂剧,使得南戏如日中天。

明清时期,是繁荣成熟期。传奇文学的出现(如《三言二拍》等文人作品)丰富了戏曲题材和内容;汤显祖、徐渭等文人的加入提升了戏曲品位。温州是南戏的发祥地,称为“永嘉戏曲”,戏文一词因此而生。

4、功能作用有哪些

教化功能。芸芸众生因戏而识前朝旧事,因戏而知做人道理,更因戏而立道德规范。

娱乐功能。因看戏而休闲雅坐,因看戏而亲朋相聚,因看戏而释怀块垒。

审美功能。看戏方识美丑,看戏而辩忠奸,看戏才懂乐韵。

二、越剧真的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1、从“沿门唱书”到“落地唱书”

发源于嵊州的越剧,常规以为起源早期的“落地唱书”。唱书,是农民自娱的说唱艺术。其实出现“落地唱书”前,还有“走地唱书”,走地就是沿街游走,沿门乞讨,所以也叫“沿门唱书”。相传是清咸丰二年(1852),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所创,曲调尾部都带有“四工合上尺”衬音拖腔。这么算来越剧从诞生距今已173年了。

沿门唱书流动到杭嘉湖地区,进茶楼酒肆演出,变成了“落地唱书”。此时还是属于曲艺形式。演唱形式为两人,一人打尺板主唱,一人敲笃鼓帮腔。

十九世纪末,形成新腔。同治八年(1869),张国森借用嵊、虞间民歌形成“哀哀调”(又叫点红调)。光绪十五年(1889),金芝堂融合湖州“三跳”曲调和“四工尺”唱书调,形成“呤哦调”。这就成为了落地唱书的主要曲调,一直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

2、从“小歌班”到“的笃班”

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嵊县东王村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等在村中祠堂前,用门板搭台,演出《十件头》《双金花》等,这才将沿门唱书真正落了地,落在简易的草台上,后人习惯于将这一年当作越剧的诞辰年。这样算来,越剧诞生至今已有119年。

当然此时还未有“越剧”的雅号,被称作“小歌文书班”,简称“小歌班”,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

此后,借用调腔、绍剧、徽班、鹦歌戏剧目,改编宣卷、话本故事,剧目渐趋丰富。表演形式从最初“二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为“四柱头”(小生、小旦、小丑、老生)。唱腔由“呤哦调”为主,分慢、中、快板,曲调已有“哭调”“断工调”“钱塘调”。但因剧目都是“路头戏”(类似幕表戏),表演无基本功,服装以便装为主,场地多为草台庙名,伴奏无丝弦,甚至无锣鼓,仅尺板、笃鼓、金刚腿,因而又名“的笃班”。

3、从“男班绍兴文戏”到“女子越剧”

1917年,小歌班艺人走向大上海。1920年,40多名小歌班艺人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颇受欢迎。由上海海宁路与新疆路口的华兴戏院改建为昇平歌舞台,成为上海首个专演小歌班的剧场。

▲1921年,小歌班艺人在上海合影

(左起)前排:金荣水 赵海潮 卫梅朵 张云标 裘金旺 马阿顺

后排:张子帆 白玉梅 马潮水 高兴荣 谢紫云

192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30多名艺人另行组班,进军上海“大世界”,首次挂起“绍兴文戏”牌子。此时,弦乐进入伴奏(琴师周小灿、王春荣组成第一个专职乐队,主拉引子和过门);唱腔吸收了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表演上吸收京剧、大班的程式;表演形式从生活小戏转向古装大戏。此时被称为“男班丝弦正调”。

1923年农历五月廿七日,金荣水在嵊县施家岙创办首个女子科班。“三花”(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加入。女子科班由王春荣任琴师,学戏三个戏后则“串红台”(实习演出),年底在上海昇平舞台首次挂出“绍兴文戏文武女班”牌子。王春荣吸收京剧西皮特点,创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第一副女班在流动演出时与男班同台,这是早期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代表人物是施银花,被誉为“花衫鼻祖”。

1929年,嵊县黄泽办起第二副女班“锦新舞台”。1930年起,女班文戏风起云涌,如群英舞台(姚水娟、竺素娥)、高昇舞台(筱丹桂、周宝奎)、大华舞台(尹桂芳、毛佩卿)、越新舞台(王杏花、邢竹琴)、四季春班(袁雪芬、傅全香)、龙凤舞台(范瑞娟)、东安剧社(徐玉兰)等。1937年,女班达200副,代表人物“三花一娟一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

▲越剧四大名旦“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

这种起源于越地绍兴的地方剧种,为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取名为“越剧”。

1939年1月,上海有13个女子戏班,1941年初达34个。抗战前夕,上海专门成立女子绍兴文戏中心。1938年,姚水娟打出“改良越剧”,请樊迪民(笔名樊篱)担任编剧,编演《花木兰》《西施》等戏(编剧出现了)。编剧加入,机关布景引入,《雷雨》等新戏演出——越剧渐趋成熟。

4、从越剧改革到“越剧十姐妹”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改革,打出“新越剧”旗帜。

1944年尹桂芳、竺水招在龙门戏院进行越剧改革,并于1946年1月成立芳华剧团;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成立;1946年秋在国泰戏院筱丹桂、徐玉兰的丹桂剧院;陆锦花、王文娟的少壮剧团在皇后戏院;1947年初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徐玉兰为首的玉兰剧团和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剧团相继进行越剧改革。

越剧改革改什么?一是引进新文人编剧,如南薇、韩义、徐进等;二是提升表演水准,从文学、话剧、电影里吸收营养;三是改班主说戏制为导演制;四是音乐上设置作曲职务,进行伴奏和唱腔设计;五是舞台美术上废除衣箱制,引入服装设计;六是采用油彩化妆,使用灯光、效果和立体背景。

1946年5月,雪声剧团演出的《祝福》,成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1947年夏,尹桂芳、袁雪芬、徐玉兰、吴小楼、竺水招、张桂凤、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筱丹桂等十位唱腔风格十分鲜明的越剧名角联合义演《山河恋》,代表了响彻后世的“越剧十姐妹”正式亮相。

5、从经典迭出到十年沉寂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举办首届地方戏曲研究班。之后,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等五团废除戏班旧制,改建为集体所有制剧团。1950年4月以雪声、云华为主体,成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直属华东文化部;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袁雪芬任副院长兼实验剧团团长和实验学校校长;1954年成立浙江省越剧团。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越剧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越剧《梁祝》《白蛇传》《西厢记》获奖;1955年上海越剧院成立;1956年重排《祥林嫂》,1962年再次修改;1959年越剧《红楼梦》面世。同时,尹桂芳的《屈原》《何文秀》《盘妻索妻》、徐玉兰的《北地王》《十一郎》、王文娟的《春香传》《追鱼》、范瑞娟和傅全香的《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姚水娟和金采凤的《碧玉簪》、傅全香和陆锦花的《情探》、竺水招的《柳毅传书》、范瑞娟和吕瑞英的《打金枝》相继问世,至今依然是越剧界不可磨灭的经典。

▲越剧《梁祝·十八相送》

范瑞娟、傅全

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善于表演情爱的越剧自然成了所谓的“封、资、修”,不得不封箱禁演。越剧除了复排样板戏也没多少建树。

三、越剧真的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改革开放后,越剧迎来了春天,越剧团如雨后春笋涌现,连远在边陲的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都成立了国办越剧团,足见其繁荣。各地越剧团对大量的传统经典剧目复排,并将其搬上银幕,走向了荧屏和寻常百姓家。

2006年,越剧诞生百年之际,由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越剧节”。

于是,圈内有口皆碑,越剧被誉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然而,越剧真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须知中国戏曲剧种众多,各剧种各有所长,很难相互比较予以排名。京剧被称作国剧,排名第一无可厚非。但中国第二大剧种是谁,国家没有定论。但从四五十年代或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盛况来看,越剧这个地方剧种,从名角影响、流派唱腔、经典剧目、覆盖地域等众多因素来看,自称第二,倒也无可厚非。然后百年后的越剧与豫剧、黄梅戏恐怕难分伯仲。

首先,从十所国家级院团的名录里来看,没有越剧,倒是评剧和帮子戏名列其中。

从地方国办院团的普及面来看,当今越剧仅偏安长三角四省市。省属院团浙江两所,上海一所,福建一所;市属院团南京一所,南通一所;县市剧团仅绍兴市四所。

从新创经典剧目来看,改革开放至今。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仅有《五女拜寿》《陆游与唐婉》《孔乙己》,包括今天炙手可热的《新龙门客栈》,再也不见当年《梁祝》《红楼梦》那样佳作迭出的盛况。

▲越剧《新龙门客栈》

陈丽君饰贾廷

从越剧名家的影响面来说,当年除了名闻天下的“十姐妹”以外还有王文娟、毕春芳、戚雅仙等等风格鲜明、声名卓著的许多流派名家。而进入新世纪,除了茅威涛、吴凤花等几个已年过半百的演员在全国还有点知名度,大多寂寂无闻。至于新创的经典唱腔流派更是闻所未闻。

盛况不再,“第二大剧种”成了自我安慰和昨日黄花。而今网络时代,生活节奏瞬息万变,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传统戏曲更加举步维艰——越剧向何处突围?是摆在越剧故乡人面前的一个艰难的必答题。

四、明天越剧的新路在何方?

今天越剧式微的尴尬处境,不是越剧这种剧种自身的问题,也是中国戏曲面临的一大考题。

一是时代的进步,教育娱乐审美的多元化,导致戏曲固有功能的弱化,大众追捧力度也随之弱化。

二是现代科技的舞台介入,戏曲本体表演性和“写意性”弱化,大制作大投入只适宜于大剧院和比赛演出,导致老观众群体的流失。

三是主管部门的引导评价体系的失准,要求短平快,要求现实题材,导致新剧目创排很热闹,首演参赛后就便刀枪入库,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四是院团和演员为生存而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精品匮乏,自身不硬,自然也成不了全民关注的热点。没有热度,必受冷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越剧,称它是“中国的歌剧”,是“全球的文化瑰宝”。

既然是瑰宝,当然不能丢,更不能在今天黯淡,成为明天即将消逝的“非遗”。

试问像越剧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真的难以与时俱进、而必将遭到大浪淘沙的无情淘汰吗?

都说戏曲题材老、节奏慢,不讨当今年轻人的喜欢。可是张火丁的《锁麟囊》开票即秒杀、一票难求,甚至在美国大都会商演场场爆满。张云雷演唱《锁麟囊》和《探清水河》老曲老调老题材,在体育馆演唱每次都像全场万人大合唱。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经典如何俘获年轻粉丝的心,大有文章可做。

都说戏曲观众偏老龄化、文化层次偏低,可北大学生社团自己在礼堂演出的《梁祝》,火了未名园。演出的专业程度当然与专业团体不可比拟,为何却能让高智的年轻人疯狂?

动画片《哪吒》的轰动效应,给我们许多反思,哪吒的故事老幼皆知,为何能创下160亿的票房?传统故事如何重新演绎——“魔灵”的逆袭赋予老故事新的价值认同,那么越剧中“落难小生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情节套路不都是“逆袭”的范例,是不是可以重新演绎?

而“中国好声音”越剧专场上,赵心瑜的吉他弹唱正宫调《断肠人》惊诧评委、收获无数粉丝,带给我们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经典的内核固然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但关键是如何去突破创新?

刀郎近年最火爆的歌曲《花妖》,其副歌部分“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君去时褐衣红,小奴家腰上黄。寻差了罗盘经,错投在泉亭。奴辗转到杭城,君又生余杭。”这段副歌的旋律是典型的越剧小调,也是歌曲最优美、最煽情、最出彩的精华所在。说明越剧音乐元素的唯美性依然迷人。而由《花妖》这段越剧小调寻踪去感知越剧、爱上越剧的新粉丝蓦然增多——说明越剧的普及、粉丝的培养,必须借助于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渠道,譬如抖音、短剧、流行音乐。

越剧也好,任何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也好,要使其勃发生命力,必须面向年轻人。谁拥有了年轻一代,谁就拥有了时代活力。

不要再说“戏曲节奏太慢,一句话能唱几分钟,不符合现代人的节奏,淘汰是必然的。”殊不知:只要有美的内核在,流行总是螺旋式的,今天冷落的,明天即是时尚。何况,反差是好奇,好奇有诱惑,诱惑会成为追求。正是因为今天的节奏太快,明天可能还要快,慢节奏的戏曲就会成为放松自我的心理良药。“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网络太快,世界太小,相爱容易相守难”,所以今天的人们会向往那古代的爱情。而承载千百年爱情的越剧,定会成为当代年轻人回望爱情的“诗和远方”。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