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沃沈北 “收”获振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4:53 4

摘要:当金黄的稻浪与激昂的鼓点在沈北新区交织,当智能农机与非遗剪纸在丰收舞台上同框,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主场活动以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盛宴,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关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辽宁答卷”。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城乡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暨金

转自:沈阳晚报

当金黄的稻浪与激昂的鼓点在沈北新区交织,当智能农机与非遗剪纸在丰收舞台上同框,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主场活动以一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盛宴,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关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辽宁答卷”。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城乡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暨金秋消费季启动活动在沈北新区圆满举行。这场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庆典,不仅是一场丰收的狂欢,更是一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检阅,揭示出科技赋能、文化铸魂、政策护航下,辽沈大地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在手”的蜕变逻辑。

科技生产链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七星米业数字化基地分会场,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改写农业基因。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的插秧机精准到厘米,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无人机群按预设路线喷洒生物农药……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辽宁现代农业的标配。全国劳模洪蕴来站在直播镜头前,手指轻点即可将“清水大米”销往全国。“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洪蕴来的感慨折射出辽宁农业的深层变革。

据悉,近年来,沈北新区推进农田水利一体化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面积24万亩,包括水田5万亩、旱田19万亩。今年沈北新区粮食总产预计突破5亿斤,创历史新高。

文化塑乡魂 从“物质丰收”到“精神富有”

丰收不仅是粮食满仓,更是文化传承。“星禾院里”民宿分会场的热闹景象,揭示着乡村振兴的另一重维度。锡伯族骑手的马背绝技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剪纸刺绣同台演绎。活动现场,兴鲜村将停车场改造为丰收文化展区,用老照片、旧农具讲述乡村振兴故事,这种“以文化物”的展陈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农村环境美”背后的深层逻辑——当传统民居变成民宿,当废弃空地化为文化空间,乡村的物理改造与精神重塑正形成共振。

稻梦空间主会场盛况空前。在丰收市集上,来自全省14个地市的200余种名优农特产汇聚一堂,沈阳寒富苹果、大连樱桃等地理标志产品应有尽有。巡游表演队伍载歌载舞,嘉宾们乘坐观光小火车穿行于金色稻浪间,百余名农民鼓手组成的丰收鼓阵,敲响丰收的喜悦。

沈北新区复制放大稻梦空间融合发展模式,开发乡村民宿、乡村美食、稻田观光等乡村旅游融合产品,农民收益颇丰。

政策助农业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云端”

主会场开幕式上的三份文件,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政策“组合拳”。辽宁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的发布,让众多农产品身价倍增;金融助农政策的发布和签约,破解了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电商物流惠农计划,则为农产品出村进城铺就“数字高速路”。

近年来,沈北新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力,加快建设沈北食品城,聚集食品企业30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2024年产值超300亿元,占全市总值三成以上,形成了从种子到筷子的食品全产业链。

沈北新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助力、电商引流”的模式,印证了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资金投入,更是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

当夕阳为金色稻田镀上最后一层光辉,丰收节的鼓声仍在回荡。这场盛会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的启示: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在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中,乡村振兴的沈阳实践正在破解“三农”发展的时代命题。

沈阳晚报

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王彩丽

摄影 李 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