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1月,胡某与张某等五人在家中饮酒时,胡某提出“喝一口马桶水给一万元”的赌约,张某当真执行后获得款项。
一场酒桌上的荒唐赌局,竟引发了一场历时数月的法律拉锯战。
2023年11月,胡某与张某等五人在家中饮酒时,胡某提出“喝一口马桶水给一万元”的赌约,张某当真执行后获得款项。
三个月后,胡某反悔索款无果,诉至法院。一审判决张某全额返还,但二审法院近日作出反转裁决:
该赌局因违背公序良俗无效,双方各有过错,张某仅需返还5000元。此案引发公众对酒后行为边界和法律责任的深思。
酒桌戏言成真:万元赌局始末
2023年11月的一个夜晚,天津市某小区内,胡某与张某等五位好友相约家中聚餐。
酒过三巡,气氛高涨,胡某突然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赌约:“你要是敢喝一口马桶水,我当场给你一万元!”为表“诚意”,胡某当场通过手机银行将1万元转账给在场一位朋友作为第三方保管。
令人瞠目的是,张某竟毫不犹豫地走向卫生间,俯身喝下一口马桶水。第三方随即依约将钱转给张某。现场视频显示,众人哄笑不止,均将此视为酒余笑谈。
然而,三个月后,胡某渐觉“亏大了”。他多次联系张某,以“玩笑话不能当真”为由要求退款,但张某坚称自己“履行了约定”,拒绝返还。
2024年初,胡某一纸诉状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返还1万元及利息。案件先后经历一审和二审,判决结果截然不同,折射出法律对酒后行为的界定难题。
一审:戏谑行为无效,全额返还
一审法院审理时,焦点集中于赌约的法律性质。张某辩称,这属于“附条件的赠与”,自己完成条件后有权获款。
但法院结合现场背景指出,胡某的言行发生于饮酒闲聊中,内容极具冲击性和娱乐性,更符合“戏谑行为”(即戏言)。
法官引用《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二条强调,戏谑行为人缺乏真实的效果意思,意思表示无效,因此张某取得款项“没有法律依据”,构成不当得利。2024年3月,一审判决张某全额返还1万元。
二审反转:违背公序良俗,过错各半
张某不服上诉至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在2024年6月作出改判,认为赌约虽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但内容违背公序良俗。
法官指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喝马桶水不仅可能危害健康,更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不能因“自愿”而合法化。
同时,法院认定胡某主动提议、张某主动执行,二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存在过错。
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无效民事行为后,财产应返还,但过错方需分担责任。最终酌情判决张某返还5000元。
“法律不应鼓励此类荒唐赌局,”二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双方以健康为赌注博取金钱,既漠视自身权益,也损害社会风气。”
法律专家:戏言与公序良俗的边界之辩
此案引发法学界广泛讨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明分析:“一审侧重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二审更强调法律行为的社会影响。
戏谑行为的认定需结合语境,但若内容触及公序良俗,法律必须干预。”他进一步指出,类似赌局如“跳楼换钱”“吃异物挑战”等,在社交媒体时代频发,法院的裁决具有警示意义。
天津擎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芳则认为,二审判决平衡了各方责任:“全额返还会纵容提议者随意戏弄他人,半还则警示双方需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体现了法律的谦抑性和教育功能。”
类似事件频发,酒后契约引社会反思
本案并非孤例。2022年,浙江一名男子酒后赌“生吃辣椒获5000元”,后因胃出血索款被法院驳回。
2023年,广东一女子打赌“当众跳舞得万元”,却被认定违背公序良俗无效。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酒后打赌引发的民事纠纷超千起,多集中于朋友聚会和网络直播场景。
社会学家张华评论:“酒桌文化中,戏言常被当作情感纽带,但一旦涉及金钱和健康,就可能越界。此案判决提醒公众,法律不仅是解纷工具,更是文明标尺。”
结语:一场赌局,双重教训
如今,张某已返还5000元,但双方友情破裂。胡某坦言:“后悔一时冲动。”张某则表示:“以后喝酒会把握分寸。”
这场万元赌局,最终以各打五十大板告终,却为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在法律面前,戏言并非儿戏,公序良俗永远是社会行为的底线。
根据《民法典》,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财产返还原则需结合过错责任。本案二审判决已生效,成为此类纠纷的参考案例。
来源:秦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