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戏剧性的是,这场危机反而撕开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轮胎的认知裂缝:原来自己不看好的国产轮胎,竟是欧美市场疯抢的“Made in China轮胎”。
2025年,全球贸易壁垒再升级——美国对中国和东南亚轮胎加征关税,中国轮胎出口遭遇重大危机。
但戏剧性的是,这场危机反而撕开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轮胎的认知裂缝:原来自己不看好的国产轮胎,竟是欧美市场疯抢的“Made in China轮胎”。
我们在留言里发现就有人问:轮胎为何不能出口转内销,造福中国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轮胎出口转内销是否可行。
轮胎能“出口转内销”吗?
首先,从产品品质上,国产轮胎在国外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玲珑轮胎的SPORT MASTER e系列通过欧洲轮胎标准最高等级“3A级”认证,森麒麟为德国大众定制冬季胎。
就一些相关 报道数据来看,英国《Tyres & Accessories》调查显示,50%英国车主首选中国轮胎;中国轮胎在巴基斯坦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份额;中国轮胎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从4%增加到23%。
一些国外经销商甚至来国内“抢”轮胎订单。
甚至芬兰的一家轮胎咨询公司Black Donuts Engineering(BDE)呼吁中国轮胎“重视欧洲市场”。
其次,国产轮胎在价格上非常有优势。
根据《2024轮胎消费白皮书》数据,国产轮胎平均售价仅仅是外资品牌的1/2(380元vs770元)。
当然,中国轮胎的便宜并不等于质量差。 近几年,中国轮胎企业赚的海外钱,正在反哺技术研发,很多品牌已经推出了能和国际大牌品牌媲美的中高端系列,比如中策橡胶的1号系列、赛轮的液体黄金轮胎系列、玲珑的大师系列等。
最后,国家政策是支持轮胎企业出口转内销的。
近期商务部推动的“内外贸一体化”政策为外贸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金融信贷支持、资质互认等便利;
比如:监管总局将对于按照国外标准生产的、达到我国相关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口转内销产品,为企业开辟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的‘绿色通道’。
这样的政策有利于专注国外市场销售,没有取得没有”3C“标识的轮胎企业。
此外,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等平台也为外贸商品开辟“出口转内销专区”,并提供了流量倾斜。
“出口转内销”
是红海?还是蓝海?
但从另一方面说,面对出口的重重困境,转内销看似是一条“光明(丨)”,但现实却满是荆棘,需要克服四大难关:
一,国内轮胎 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同时,国内轮胎需求也面临下滑趋势。
F6大数据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汽车后市场行情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轮胎销量下降了16%。
可以想象,一旦中国轮胎企业大量转向内销,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惨烈。
二、很多轮胎企业的产品线是根据出口市场的标准和销售地的行驶环境设定的。
而出口转内销,就会涉及一个出口产品是否适合国内路况和消费者的驾驶习惯的问题,需要厂家在轮胎花纹和配方上进一步优化。
三, 外贸轮胎企业出口依赖B2B模式,而内销需搭建B2C渠道(如经销商网络、线上销售网络),成本高昂且周期长。
同时,国外客户的订单量和定位相对明确,国内市场则更分散,也需要外贸企业不断适应。
四、在营销端, 外贸轮胎企业能否将欧盟ECE、美国DOT、中东GCC等出口认证符号转化为消费者易懂的“信任标签”,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因此,出口转内销从来不是简单的渠道切换,而像是一场认知革命。
当外贸企业学会用国际标准给自己“镀金”,用出口品质讲新故事,把欧盟认证、海外市占率、配套车企名单这些硬核资产,转化为消费者看得懂、信得过、买得爽的体验, 或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找到新的蓝海。
对于轮胎出口转内销,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来源:王哥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