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稀释了文学浓度,还是张扬了创意精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17:02 1

摘要:文学类文创产品正成为文学精神创新性表达的载体。这类产品将经典文学IP具象化为可感知、有趣味、有情感价值的文化创意设计,将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精神从纸面载体引向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当代文化消费品,这种转化不仅创造了文学经典与大众消费的价值通路,还使更多年轻读者以

文学类文创产品正成为文学精神创新性表达的载体。这类产品将经典文学IP具象化为可感知、有趣味、有情感价值的文化创意设计,将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精神从纸面载体引向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当代文化消费品,这种转化不仅创造了文学经典与大众消费的价值通路,还使更多年轻读者以生活化、日常化的方式重新建立起自身与文学的新连接。本期3篇文章既剖析了文学符号的产品转化机制,亦揭示了文创产品作为新型文化介质对文学构建新的传播范式的重要意义。

——编者

相较于以往的文学读者,如今青年群体的文学趣味与消费形式都发生了不小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对其创意产品的衍生消费上。对于他们来说,购买纸质图书、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内容不再是触碰文学经典的唯一途径,关注、消费由这些经典IP开发而来的文创产品,同样能带来不少审美与实用上的乐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手机壳、鲁迅的《狂人日记》钥匙扣等文学“周边”受到欢迎,不仅意味着卷帙浩繁的文学经典从古老的图书馆书架来到了现代的玻璃橱窗,更标志着现代社会正在不断生成新的创意内容与文化消费形式:文学经典开始转变它的严肃面容,以更亲民甚至戏谑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当文学作品从单纯的精神资源转变为更具商业性的知识产权,传统的出版业与文学读者被改造为“B端”“C端”的商业角色后,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文学文创产品的出现,究竟是稀释了经典文学的浓度,让严肃文学沦为了消费主义的附庸,还是张扬了更具活力的创意精神,携带了崭新的大众文化气息?

漓江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黑诺hey!nobel”的诺奖作家系列文创

文学“周边”的兴起,不仅有赖于近年来创意经济与文创行业的发展,亦是传统出版行业与大众媒介相结合从而寻求自我转型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博物馆带起的“文创热”让出版业认识到了文创市场的潜力。只是,早期出版业文创产品的开发途径较为简单,品类也比较单一,往往从文学资源中提取现成的文化符号制作成印有手作人物插画、作家知名语录的书签或钢笔等,它们更多作为配合图书发售的物料而非单独的售卖品。转型之后,这些文创产品逐渐摆脱了衍生品的角色,尝试在传统出版物之外独立发售。它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具类型,而是涉及日用家居、食品服饰乃至数字藏品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创意内容和资源开掘上达到了新的水平。

如今的出版业文创市场以青年群体为消费主力,造型精致、实用性强的纸制品、布艺品、金属制品则是主要的流行趋势,同时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突出视觉体验与读者参与度的文创文化。青年群体的阅读文化与审美趣味,正逐渐参与到新的视觉文学形式与经典阐释模式的建构中来。

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的爆款文创产品“万用之书”

在众多出版业文创品牌中,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七海制造局”是较为年轻的一个。尽管只有两位负责人,但自2022年正式运营以来,它不仅迅速成为独立创收的文创品牌,还吸引了以青年读者为主的忠实拥趸。在2024年的上海书展上,“七海制造局”凭借“万用之书”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大放异彩,成为现场最受关注的品牌之一。

它的成功正是文学资源开发与青年消费文化相互契合的典型案例。“七海制造局”别出心裁地搭建了一个富有文学性与想象力的幻想世界——“七海域”,这个世界拥有宛如博尔赫斯小说般的世界观和诸多优美而又注重细节的情境营造。作为核心内容的“七海制造局”被设定为坐落于七海域不可城缪绮道四五一号,是一家专业制造机构,制售作家作品及相关主题物品,同时面向七海域大小机构提供有限的设计及生产服务。“七海域”中还设置了“东方档案馆”“银河铁道邮局”“黑猫夜乐会”“阅相书店”“月读俱乐部”与“书本物理学社”等同样富有幻想气质的其他机构,这使得它模糊了自身的商品性质,更具浪漫主义特征。

【七海制造局】黑塞主题黄铜纪念牌

在读者们眼里,“七海制造局”的魅力更多来自其创意设定。它以极其丰沛大胆的审美想象营造了一个作家的同人世界,如“东方档案馆”的原型便是黑塞小说《东方之旅》与《玻璃球游戏》两部小说中的档案馆形象,它被视为作家黑塞的投影,坐落在七海不可城四明弄37号。档案馆的成立时间便是《东方之旅》出版、《玻璃球游戏》开始写作的1932年,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保存东方之旅各项资料文档。以此为创意的系列产品,不仅有旅行系列的背袋、渔夫帽、整理袋,还有《玻璃球游戏》封面的手账本,甚至在烤漆书夹中加入了黑塞少年时就学的毛尔布隆修道院的花窗形象。在虚构的意义上,这些产品欢迎读者们尽情浏览和进入这个富有浪漫气质的幻想文本中;而在现实的一面,作为载体的文创产品仍旧延续着这个虚构世界的瑰影。它们的设计灵感来自不同的作家形象与文学元素,而这些主题又共同对应着“七海”世界观中的相应设定,暗示着这个“只有精神能够自由到达”的架空世界的存在。

正如“七海制造局”的负责人简恒所说:“文创应该是一扇连接物品与内容的门。”他还直言:“在我们的理解里,一件文创产品的物品属性至少和文化价值同等重要。不管你提取出的视觉和意象是怎样的,它的载体都是一个物品。”尽管在“七海”系列文创产品的灵感设计上投注了大量的心力,简恒仍然认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物品本身所具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要远比它被赋予的文化属性更重要。因此,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他们并不会刻意向每一位消费者详细阐述物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似乎给文章开头的疑问提供了一个略显不安的注脚:哪怕出版业文创产品诞生于最优质的文学资源之中,被赋予充满文学性的二次创作,只要一进入市场,它首先寻找的也并不是它的“读者”。

实际上,在这优美却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呈现中,似乎也很难要求人们的目光像曾经投注于纸本油墨之间的读者那样敏锐,能够孜孜不倦地从中寻找到一种自我对经典的阐释方式。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