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风物:台州石头的神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16:36 1

摘要:岩壁、穹顶、深潭、天然壁画、凿痕……千年时光,山下郎石板仓留下自然与人类的印痕;佛像、石刻、灯光、镂空的过道、石宕咖啡、石宕音乐厅、石宕书房和表演空间,蝶变中传递着变与不变。

#深蓝G318无忧穿越版#台州石头的神话

石头的神话

岩壁、穹顶、深潭、天然壁画、凿痕……千年时光,山下郎石板仓留下自然与人类的印痕;佛像、石刻、灯光、镂空的过道、石宕咖啡、石宕音乐厅、石宕书房和表演空间,蝶变中传递着变与不变。

这是当代设计艺术与历史的对话,这是一场关于石头与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的对话,在台州市山下郎石板仓遗址的“黄岩石窟”展开。从千百年前的遥远时光里响起,并穿越时空的记忆,在当代绽放。

关于石头,浙江地质年代里亿万年地壳裂变,太平洋板块移动,从深不可测的海洋中,隆起,隆起,于是,高山、大地、植物、动物还有人烟出现了。这个地质年代与泥土、草木相融在一起的石头啊,又是一个怎样的神奇!

考古学家说,石头是人类成长必不可少的工具,旧石器、新石器,是人类对于工具改良的阶段性突破的分水岭,是人类文明步步推进的标志物。直立行走后的人类,以石器为工具,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件!手的灵活度提升,智力也在进化,打制石器也好,磨制石器也罢,都是一部人类的叙事史。人类揖别茹毛饮血,开始刀耕火种,生产扩大,食物增多,这是何等的伟力!

黄岩江口山下郎的石头,坚韧硬朗,色系多样,面积硕大,千百年来成了诸多采石人谋求温饱的财富地。自然的馈赠,先民们常常会以膜拜、感恩的方式敬畏上苍。神话,是早期先民心中的图腾。传说,顽皮的孙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炼丹的丹炉,一粒朱砂落入凡尘,化作朱砂堆。朱砂有灵气,贪吃的修炼者鲤鱼精和小黄龙怎愿放弃?太上老君想亲自取回,无奈被南海观音劝阻。观音法力一指,石头变成青山,于是,朱砂堆造福万民。

人类的文明史,伴随着建筑发展史。当草庐无法满足先民们的居住要求时,质地坚硬的石材无疑是造房子的好材料,石板屋迎合了南方湿润的气候条件,一传千年。黄岩的石屋有全石、石砖木混搭等诸多方式。十几年前,我们在黄岩的诸多地方,还能偶尔得见一间间石板屋为乡民们遮风挡雨。

江口山下郎为黄岩石板的原产地,便捷的条件,石板成了民众建房的首选石材,绵延千年作为建筑主材的神话也就不足为奇。小农经济时代,石板开采及运输费时费力,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用得起的材料。小时候台州人住的道地里大多家庭的楼房墙面底层及门前过道是石板的,楼房大多还是用木头及砖瓦作材料,房间里地坪铺上石板的也不多,基本上还是泥地,石板带有宝贵的气质。

奇妙的是,黄岩县名的由来也与石头有关。史载源于是西乡黄岩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为高道王方平修道处;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岩溪上一块奇石,有“黄岩县”的两个半字,带有想象的因素。石头与宗教,石头与书法的传说成就了一个县名。

山下郎采石始于何时?文献少有记载,难以确证。传说,唐朝薛仁贵造黄岩城用的是朱砂堆石材,只能说是传说,难作为信史,也是民众对神级人物薛仁贵的膜拜,带有神性的信仰色彩。史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克台、温二州,筑黄岩县城周三里许。据说用的都是石头。黄岩古城的城墙经历过木城时代、砖城时代、石城时代。一座城市与石头的缘分从县名由来、建民居、建城墙、建桥梁、修道路乃至粪坑等不同阶段的跨越及与不同的用途中开始。

宋室南迁,中原的士人纷至沓来,尤其是南宋时期,人口急增,石头的需求旺盛。遥想鼎盛时期,黄岩方山一角的山下郎,采石的凿声是如何惊醒了栖居于此的鸟雀?当一声声开凿声从悠远的历史中响起,采石工的汗水洒落一地,与扬起的粉尘飘浮在这几平方公里的山岙,这是一场体力、技巧与智慧的较量,一代接着一代,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采石工艺:开面和试采、打岩头和打销、打断、拄岩与划线、凿铮、提硝(出板),一车接一车的石材运往四乡及周边县市。于是,石头的故事与城市的故事就这样在历史中铺陈开来。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取黄岩城砖修筑海门卫城,黄岩城墙又从石城时代重归木城时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攻陷黄岩。由此重筑城池,城周七里,设城门五座:东门镇海、南门迎薰、西门液金、北门拱辰、东南门应秀;水门四座。这些筑城的材料大多与石头分不开。石头,在黄岩城市的防御史上留下了可书的一笔。

石头会说话。今天,我们在五洞桥、三洞桥等宋代的桥梁文物中也可以窥见山下郎石材开采的规模及石头的品质,遗迹透出的是时代的信息。

26个石仓及数十个相连的洞穴,是千年采石后留下的文化遗产。

当新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石板等的需求退出建筑主流的舞台,采石带给采石工石肺病困扰,山下郎的石板仓完成了千年的使命。

“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切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0世纪90年代,山下郎石板仓成为景区,名“蟠龙洞”。“蟠龙洞”应和了方山一带龙的传说应运而生,但不事雕琢,缺少文化加持,是难以持久的。后来重新打造的景区更名为“锦绣黄岩”,主题以千座雕塑描绘中华五千年的帝王史为展陈内容,并命名了黄岩怀古、空山泛舟、仙人壁画、石锢天工、洞庭观瀑、石梁飞泄、天音流韵、古宕橘香十个景点,帝王雕塑难以呼应旅游者的期待,带给游人的是心理上的压抑,加之缺少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是无法解密流量密码的。

石头带有神性,也是有力量的。石窟遗址是时间与空间的汇聚,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深潭,碧绿的山水,色彩多样的天然壁画,留下历史遗迹的诸如“空山怀古”之类的石刻,崖壁上还立着的神像,石头上长出的草木,还有穿空而来的光,从天上直泻而来的雨,这些美好云集在石窟这样的空间里,无疑是难得的文旅资源。

当清华的徐甜甜教授团队入驻,听到其“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改造理念,心中充满着期待,尤其是对光的处理,赋予石窟涅槃重生。第一次看到徐教授对石窟改造的作品,是在缙云,体量不大,却做成了一个极富艺术品位的城市文化空间,大呼过瘾。

漫步在“黄岩石窟”内,这个春节期间爆款的文旅产品,以城市客厅、文娱休闲、主题餐厅概念打造三个洞窟,空间的生活化,接着人间烟火,游廊以石材与原木为材料,设计的时尚与品位,与光,与深潭,与石头浑然一体,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一眸千年。

洞窟内,一场安徽大学左靖策展“石stone”的艺术展,更是赋予石窟以灵魂。“从岩画到物派”“石与人类世”……当我们的目光,我们的镜头都对准了这一个个带有哲思,还有一个个奇思妙想的视频作品。诸如《洞穴之光实验室》《史前岩画》《入于幽谷》《石的二倍体》……一个个装置艺术、媒介、石刻拓片、碑录、摄影、绘本、纸本水墨等多元艺术的呈现,从远古到中外,从梦境到内心,艺术没有边界,只有无限。

“没有想法是暗淡无光的”,置身于焕然一新的黄岩石窟空间里,我们读懂了关于生命、情感、信仰、价值从散落的时空中穿越而来的信息,看石是石,看石不是石,这是石语,也是神话。

来源:澄江小桔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