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士不仅是以精密制造、健康科技与金融中立性闻名的“欧洲心脏”,更是跨国资本与区域规则的交融之地。它以理性、严谨的姿态,为全球化困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法。202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聚焦大健康金融与跨境生态,由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田余教
瑞士不仅是以精密制造、健康科技与金融中立性闻名的“欧洲心脏”,更是跨国资本与区域规则的交融之地。它以理性、严谨的姿态,为全球化困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法。202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EMBA聚焦大健康金融与跨境生态,由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田余教授带队,与圣加仑大学(HSG)深度合作,在圣加仑大学、EHL酒店管理商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展开了为期八天的深度游学。
师生从瑞士的生态哲学中汲取了中企出海的动能。中国企业家们,正在以全球视野,重新定义中国商业的下一轮出海叙事。
01从精准到共治:演绎“小而强”的开放型经济体
开营仪式上,来自瑞士洛桑大学高等经济商学院的董旻月教授为金融EMBA师生介绍了瑞士“小国大业”的底层逻辑。
“全世界人均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专利数量最高”的传说背后,是政府长期助力创新投资、接纳高质量技术移民及外国投资的举措。同时,瑞士政府通过“双轨制”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与高端科研完美衔接。
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瑞士第三大贸易伙伴。瑞士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将“精准”二字刻入国家基因。ESG在欧洲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面对各国家和行业对信息发布披露的不同标准时,瑞士在监管和实操方面也坚持“精准”理念。
近年大热的“红酒经济”是同学们的关注焦点。Philippe Masset教授在红酒经济的课堂中剖析了另类资产配置的“瑞士智慧”:顶级酒庄通过“波尔多交易体系”(Place de Bordeaux)以期酒方式出售葡萄酒,不但巩固了波尔多酒类市场的稳固性,实现资本循环,投资者还能获得利息,优先认购稀缺年份酒品。
类似的诀窍也被运用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Stéphane Haddad教授指出:“欧洲私募股权正从‘财务杠杆’转向‘技术杠杆’。”他以生物科技基金为例,说明资本如何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架构,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跨境并购标。
深入阿尔卑斯山脉腹地,师生走进欧洲一体化档案库和纳米机器人实验室,探寻百年家族企业的治理密码和免疫工程前沿技术。
参访让·莫奈欧洲基金会时,Gilles Grin博士通过历史档案展示瑞士的“柔性战略”——它既非欧盟成员国,又保持中立,却能通过双边协议深度参与市场。
在瑞士产科研创新论坛中,左兰博士强调:“瑞士的‘中立’绝非被动,而是主动构建的规则护城河。”
分组讨论中,通过分析雀巢、罗氏等跨国巨头的全球架构,同学们发现其共性:总部职能可以拆分为法律实体、研发中心、供应链枢纽,同时,中企出海也应当重视企业组织架构的平衡、合理、高效。
02聚焦大健康金融:免疫工程的产业革命
金融EMBA师生参访Genolier抗衰老中心时,其细胞技术引发了热烈讨论。“抗衰”早已不仅仅是美容达人的关键字,更是财富管理的新赛道。
在洛桑联邦理工创新园,我们得以窥见产学研融合的瑞士范式——将瑞士精密的机械工程与生物学临床实践相结合,极具特色。以免疫工程实验公司Gnubiotics 为例,它致力于研发新一代免疫疗法,其创新型糖肽治疗药物研发管线能在多种癌症和疾病中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同学们在参观后总结道:“瑞士的产学研不是链条,而是共生网络。”
Antonio Davila教授为同学们在创新创业和初创公司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以瑞士的金融、高端制造、旅游等行业为例,企业家需要首先选择合适的业务领域,建立本地合作伙伴,不断适应变化,方能把握发展方向。
回顾项目开展的“名企行”活动,其中不乏为同学们提供了有益借鉴的著名企业,如比亚迪、韶音科技、大族激光等,在进军海外市场之后,需要坚持产品差异化定位,才能为中国民营企业闯出一条生路。
03眺望阿尔卑斯之巅:重构商业经纬度
从莱蒙湖的翡翠色波纹到皮拉图斯雪山的凛冽曲线,瑞士的风景与其商业生态同样具有独特的美学。
冰山云海之下,依云小镇的19世纪泉眼仍在滋养着当代文明,苏黎世老城的班霍夫大街上游客络绎不绝;中世纪教堂的尖顶与UBS银行的现代化玻璃幕墙交替出现,在这里,每一帧风景都值得驻足沉思。
雪山木屋的课堂中,Frédéric Reymond博士介绍了瑞士沃州的商业环境与创新生态系统。随后,圣加仑大学的Marc Arnold教授与Enrico De Giorgi教授为同学们在金融决策、财富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领域提供了精彩洞见。
Antoine Praz先生等以欧洲企业董事会发展报告的最新数据为例,揭示欧洲家族企业传承、并购趋势及瑞士的战略优势。瑞士企业通过自我监管工具、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可持续性、基于业绩的薪酬等手段体现公司治理的实践规范。
夜色中,Schlössli St. Gallen的橡木穹顶下,结营晚宴正在进行。师生举杯同庆瑞士2025游学模块的圆满结束,在百年城堡的光影中,中西文化在此交融。
从雪山到深海,全球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是资本的远征,更是智慧的共生。金融EMBA2025年法国与瑞士游学模块相继落幕,但中国企业的创新引擎永不熄火。
下一站,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化转型前沿,助力中国企业畅游数字蓝海。远征无终章,我们在路上!
游学小记
杨小为
卡本(深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总经理
作为刚刚出海中国医疗行业创业者,此次瑞士之行是一扇宝贵的窗口,让我清晰洞察到欧洲与国内在人才、税务、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欧洲市场是全球优质且关键的市场,通过此次游学,我对医疗生物产业的人才与税务特点有了深入了解,也对以瑞士为支点开拓欧洲业务形成了全面认知。
在游学期间,我们与欧洲政府部门、创新企业、大学教授及创业者展开交流,得以从多元视角认识全球经济现状,以及当下经济形势对各国产生的影响。过程中我发现,尽管瑞士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但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平衡创新与实践落地。
瑞士的科研从业者、教授以及普通民众,即便面对创新发展中的困惑与挑战,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心态。这种沉稳的态度值得国内企业家和创业者借鉴。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我们固然需要积极突破、持续学习、奋勇向前,但更应学习这份从容,以稳健的姿态应对各种挑战。
叶 林
深圳市黛琳珠宝有限公司
总经理
感谢项目组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次意义非凡的游学之旅,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瑞士堪称“世界文化缩影”,这里的教育体系让我印象深刻。每天除了理论知识也有企业参访,你会发现英语、法语和德语在校园里切换自如,这种文化交融让我对“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除了理论结合实践强调“实践出真知”还有丰富的户外活动,而瑞士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堂“心灵课程”,能和这么多老师同学一起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和日内瓦湖畔户外跑步,让我们在压力管理中学会了保持平和心态。
作为公司创始人,我对瑞士的创新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思考企业出海,对我有很多商业启发,包括瑞士本身的创新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当下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会,因此,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出海不能盲从,要结合欧洲以及瑞士本身的历史、政策、税收、法律法规,这些基础常识非常重要,也是这次游学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作为珠宝设计师,瑞士美好的自然环境也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当然也是另一种的心灵洗礼,游学时间安排尽管紧凑,但项目组为了让大家在瑞士的游学体验更丰富有意义,还安排了高山徒步和雪山之行,让大家能够劳逸结合,享受当下。
申兴华
广东南粤银行
总行办公室主任
8天的瑞士游学,我很庆幸自己有4天早晨能爬起来(反正倒时差睡不着)跟着田余教授晨跑,用脚步丈量瑞士的山河与街巷。所以我开完笑的讲,我的金融是跟着体育老师学的。体育是我此次游学不可缺少的元素,大家从我的《瑞士奔跑日记vlog》应该能感受到。
实际上瑞士这个国家也有着深刻的体育烙印,它因法律体系和地缘优势,成为全球国际体育组织的核心聚集地,这里虽然没有太多知名的体育赛事,但体育产业却蕴藏着很多隐性竞争力,比如,全球TOP5运动康复机构中有3家总部设于苏黎世;苏黎世保险集团开发的运动员专属保险产品,覆盖98%的奥运项目;大家熟悉的欧米茄的计时系统误差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秒,瑞士钟表品牌占全球高端运动腕表市场份额的63%。这正体现出瑞士产业创新的独特模式—— “资源重构+价值升级”,其核心逻辑在于将地理条件、制度优势、科技积累等基础资源,通过系统性创新转化为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瑞士虽不生产咖啡豆和可可,却孕育了雀巢、瑞士莲等全球食品巨头,他将地理约束转化为制度优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话语权,这种“以小博大”的创新思维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来源:MBA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