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提到,调查显示有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作者认为,高校开设婚恋课程、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可以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进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并建议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
近日,《中国人口报》刊发了一篇名为《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的文章。
文章提到,调查显示有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作者认为,高校开设婚恋课程、做好大学生婚恋教育,可以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进而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并建议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
此文一出,随即引发网络热议。
有网友认为,这篇文章戳中了当下社会的“痛点”,认同接受“爱的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恋爱能力、经营好亲密关系的观点;也有人心存警惕,认为婚恋属于私人事务,担心类似课程会充满传统观念说教,甚至演化为变相的“催婚课”。
“婚恋保卫战”是否要从高校打响?大学阶段如何平衡学业和感情的关系?如何使大学婚恋教育顺应时代需求?
01
56.9%的同学表示不想谈恋爱
文章提到,通过近期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56.9%的同学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谈恋爱,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婚恋教育,大学生对情感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
文章指出,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文中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将婚恋教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体系。
第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非传统形式开展婚恋教育。
第三,建立课程反馈机制,让学生匿名评价课程。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重视加大对婚恋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比如,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与婚恋教育相关的思政教育培训和研究活动。
第五,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婚恋教育。
02
天津大学等多所学校开设婚恋教育课
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其中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同时,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此前已有呼吁大学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声音。2021年3月,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欣伟呼吁,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建议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
近年来,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都已开设婚恋教育相关的课程,有的叫“婚姻与爱情”,有的叫“恋爱心理学”,有的叫“爱情社会学”。
天津大学的“恋爱课”
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知道怎么爱,缺乏爱的能力”是当下许多年轻人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在高校开设“恋爱课”,有助于“帮助他们更懂爱”。
2020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
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都冠以婚恋教育之名,不同高校的开展方式和内容观念却可能有较大差异:有的恋爱课因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学生不惜“爬窗”蹭课;有的授课内容不够与时俱进,一味强调传统的婚恋生育观,引发学生反感和抵触;还有的完全“跑偏”,被指物化女性、迎合男性,传递扭曲的性别刻板印象。
显然,围绕高校婚恋课的争论重点,并不在于该不该开设,而是教什么、怎么教。
天津大学“恋爱课”课程
03
婚恋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平等人格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发起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在关于“婚姻首要标准”的这一调查中,50后、60后、70后更注重“老了有人照顾”和“生养儿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幸福”逐渐成为80后、90后、00后的首要目的,其中,72.2%的00后赞同追求个人幸福这一目标。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困在生育观念的枷锁中,他们更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做自己”。在这一观念上建立一段亲密关系,需要一段漫长的理解和磨合过程。如果婚恋教育方式偏离目的,将会阻碍当代大学生正确看待亲密关系。
一方面,把婚恋教育纳入选修课课程,运用选修课的课程模式推广婚恋观、生育观和家庭观,是一种理论空谈。
另一方面,将亲密关系的培养视作沟通技巧的训练,是对婚恋教育的狭隘理解。
此外,对于高校成为婚恋教育“主阵地”,舆论还不乏担忧。毕竟,学生的主要任务仍是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习“婚恋”。如果“婚恋课”占比过高,势必让学生额外花费更多精力,未必就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况且,美好的爱情从来可遇而不可求,主要依赖于个人实践,既无统一模式,更无样本可循。一旦婚恋课有了授课教材、教学目标、考核办法,教导每个学生“照本宣科”谈恋爱,岂不可笑?对于那些本就不想谈恋爱的大学生,更是会反感抵触。
针对这种担忧,还要仔细梳理设立婚恋课的初衷,化解不必要的争议。
将高校作为婚恋教育“主阵地”,并不意味着婚恋课会成为必修课。合理安排的婚恋教育,并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反而有助于优化心理素质、提升个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至于对“生搬硬套”谈恋爱的担忧,则大可不必。高校婚恋课,目的是完成情感认知上的“托底”,而非行为上的“模式化”。反观现在不少网络作品,宣扬不切实际的爱情观,过度美化婚外情、闪婚闪离等信息,更可能对年轻人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恋观念也将有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婚恋观念里平等意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只有平等地看待彼此,才能建立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念。
校园中的情侣 AI作图
04
大学婚恋教育不该成为“催婚课”
现实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困惑。不少网友就直言,在近日热播的一档“离婚综艺”中,除了八卦和吐槽,也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明明内心很想要一些东西,却总是心口不一,寄希望于让伴侣“猜中”,既使对方充满压力,也让自己陷入情绪内耗。再如,明明身处一段“有毒”的、充满操控的恋爱关系,可“恋爱脑”一上头,还是会不断自我欺骗。有时,自己和伴侣总是会困于对抗型沟通模式,永远做不到“好好说话”,一吵架就不欢而散……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不断有人打着女德、PUA、情感挽回等旗号,兜售扭曲的恋爱观念,吸引了不少年轻拥趸。这种现象,既反映了年轻人希望解决情感困惑的现实需求,也暴露了相关教育存在一定缺位。
理想的高校婚恋课程,绝不只是为了简单让人“脱单”,更不是教人操控情感,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学会以理性成熟的方式审视情感问题,懂得抽丝剥茧地发现问题本质、展开有效沟通,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爱的表达。
婚恋课程关注的问题越具体、越真实,越能避免空洞说教、泛泛而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当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爱的教育”,对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更好地平衡学业和恋爱的关系,怎样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提升共情能力等话题有深入思考后,也能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更加清醒、成熟。
当然,婚恋选择属于个人自由,人们不管是决定投入还是脱离一段亲密关系,是否按照传统的“社会时钟”节奏进行生活,都不该被外界力量过度干预。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同时,尊重个体选择,不在课堂上强行灌输陈腐的婚恋价值观,也应该成为高校开展婚恋教育的基本共识。
对大学开设婚恋课程
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健康的婚恋观
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留言区来聊聊吧
编辑 | 陈彤
综合 | 中青评论 安徽时评 红辣椒评论 九派新闻等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