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句经典名言总是能让人产生歧义。毕竟,越弱小的政体越是需要多方交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列强中存活。直至多边格局消散,一元霸权鼎立,可被用于周旋的空间也就跟着趋于湮灭。
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句经典名言总是能让人产生歧义。毕竟,越弱小的政体越是需要多方交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列强中存活。直至多边格局消散,一元霸权鼎立,可被用于周旋的空间也就跟着趋于湮灭。
公元前的地中海世界,上述变迁尤其明显。由于罗马迅速崛起,让其成为主导国际外交的支柱性力量。但过于剧烈的扩张速度,让周遭强邻纷纷加速跌落,不再能形成制衡效果。这就苦了那些习惯多方偓佺的小邦。他们或像亚该亚同盟一般走向毁灭,又或是如罗德岛般彻底屈服。
亚历山大死后
继业者们拼凑出一个列强并立局面
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的帝国分崩离析。虽有继业者们雄踞一方,终究只能形成整体均势。于是,那些早已落魄的希腊城邦选择抱团,形成多个能周旋于列强之间的联盟。比如巴尔干半岛南部的亚该亚同盟,以及北面的安托利亚同盟。
与此同时,还有罗德斯这类特例,由遍布全岛的三座城市结盟形成。他们选择投靠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国际贸易港和海军强国。
亚该亚同盟和罗德斯 都习惯于在列强间寻求生存空间
然而,这种脆弱均势仅仅维持一个世纪。由于两次布匿战争胜利,罗马人开始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至地中海东部霸权,并不可避免的与继业者们爆发冲突。仅仅八年时间,他们就决定性的击败马其顿,又经过六年迫使塞琉古折服。若再算上主动交好的托勒密自己,则整个东地中海的霸权都落到罗马人手里。
起初,罗马人尚能克制贪婪本性,对待希腊各邦比较温和。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协助其对抗马其顿的埃托利亚同盟。岂料后者才解脱束缚不久,便同意与东方的塞琉古帝国联盟,作为衡制罗马影响力的杠杆。故而在温泉关惨遭屠戮,沦为前盟友的委任统治区。
安托利亚同盟的外交失误 让他们在温泉关损失惨重
即便如此,仍有多个希腊邦国在战争中获利。除坚决站队罗马的亚该亚同盟,还包括为联军提供战舰的罗德岛。前者成为罗马霸权下的希腊人典范,后者则摆脱继业者君主限制,经济得到进一步蓬勃发展。
可惜,屡屡获胜让罗马的霸权野心迅速膨胀。他们开始习惯于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能直接定夺领导继承权。哪怕对方是友邦或签约盟友,也必须接受其全方位领导。这么做的后果,必然是让各界都感到恐惧,不得不寻求其他平衡力量,从而酿成更多矛盾冲突。
随着罗马野心膨胀 希腊人只能寻求其他力量平衡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成为罗马与亚该亚的冲突导火索
公元前171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亚该亚同盟内部就有人对起义者表示同情。等到罗马军团荡平北方,便以此为借口索要1000人进行审查,并将他们扣为人质。最后还插手同盟对外冲突,防止他们兼并斯巴达而更加壮大。
总的来说,亚该亚同盟坚定维护与罗马的友谊。但在具体问题上,内部有分为两个派系:
其中一方以阿里斯塔努斯为首,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就不必那么依赖罗马。如果不够强大,那么就应该欣然接受罗马人指导。千万不要走钢丝,一边试图对抗,又不情不愿的接受条件。
另一方的代表是斐洛波曼,认为据理力争和保持关系并不冲突。虽然希腊人臣服罗马的时代必然来临,但能够越晚到来越好。既要避免违背罗马的命令,又要勇敢提出抗议,再不断拖延时间来避免损失。
亚该亚人的观念差异导致分成了两个派别
最终,态度强硬的斐洛波曼派占据上风,不断以拖延大法回绝执行倡议。例如再次尝试兼并斯巴达时,就回绝罗马人的召开同盟大会要求。
稍后,罗马使节马西乌斯也敏锐察觉到态度变化,在报告中写道:亚该亚人不愿意把任何问题提交给元老院,他们自视甚高,而且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处理所有问题。
亚该亚同盟的强硬派代表 斐洛波曼
于是,罗马和亚该亚同盟的矛盾日益激化。当后者镇压美塞尼亚人,准备彻底摧毁斯巴达,便拒绝流亡者到元老院进行游说,更不允许双方有信件往来。这种蛮横态度令罗马人非常不悦,只是没有立即却爆发冲突。
公元前150年,迪亚乌斯出任亚该亚同盟的将军。他推进一项决议,禁止成员以独立名义向罗马元老院陈情。本就不甘的斯巴达立即反对,导致4名首领被驱逐。罗马元老院知晓情况后,马上勒令同盟给他们恢复地位。但希腊人心意已决,不顾警告向斯巴达发动战争。
亚该亚同盟不顾警告 强行对斯巴达进行讨伐
即便如此,罗马还多次派遣使者前来科林斯调解。结果均是对牛弹琴,反而引起民众对罗马人的愤慨。元老院继续以温和态度调停,进一步被亚该亚强硬派解读为软弱。他们在科林斯举办的大会上,公开嘲笑和谩骂罗马使节。一贯主张对抗的克里托劳斯也趁着群情激奋煽动投票,从而当选为同盟将军,将局势逼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事已至此,罗马只能选择军事报复。先是用马其顿的驻军击垮克里托劳斯,又从意大利派来执政官穆米乌斯的新军增援。他在科林斯地峡的决战中,摧毁新任将军迪亚乌斯的亚该亚部队,还将这座同盟的领袖城市焚毁。其余城邦虽没沦落到这般下场,也彻底失去独立自主地位。
亚该亚同盟的首府科林斯 惨遭罗马士兵摧毁
罗德岛的彻底屈服罗德岛曾以巨大的太阳神雕像而闻名
有了本土希腊人的多次悲剧,远在东部水域的罗德斯自然要识时务许多。起初,他们在战争中持此罗马军队,却始终刻意保持距离。甚至不愿意与对方结盟,害怕沦为元老院的附庸飞地。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罗德斯企图以中立国身份调停,立即却引发罗马方面的无情回绝。元老院斥责试图斡旋的使团,宣布拒绝他们的所有请求,后来更是推出许多针对性的打压措施:
首先是在政治领域,小心眼的罗马当局拒绝结盟请求。
接着是在外交层面,原先因战争胜利而分配给罗德斯的卡利亚和利西亚,现在被要求进行解放。同时,勒令卡乌他们从自己出钱购买的厄斯和斯特拉托尼塞亚的撤军。
最后是经济打击,宣布将爱琴海上的提洛岛设为自由港,意在削弱罗德斯的贸易收入。
罗马元老院在当时门庭若市各国都会派遣使团来陈情
根据罗德岛使节哭诉:即便把卡利亚和利西亚的损失排除在外,仅仅放弃卡乌厄斯和斯特拉托尼塞亚,也会造成每年120泰伦(约3.12吨)白银损失。提洛岛的新自由港,也会让罗德斯每年的贸易收入从100万德拉克马降至85万。
此后,元老院还不满意,再度拒绝罗德斯的结盟请求。乃至要求对方处死国内的亲马其顿派。希腊岛民们只得乖乖照做,一度因姿态过低让刻薄的罗马人都不好意思。最终缓和矛盾,承认双方是盟友关系。
经过罗马折腾 罗德岛的经济受到很大打击
当然,罗德岛的盛世注定一去不返。公元前1世纪,他们多次被罗马人的内斗或外战牵连,遭到米特拉达梯围攻,又被共和派寡头全面掠夺。即便为凯撒征服埃及效犬马之劳,还是没能从胜利中夺取多少好处。
公元14年,罗德岛的优良位置被帝国所看重。原先那个桀骜不驯的小强,再也无力为命运做抗争,毫无波澜的被罗马皇帝兼并。
公元14年 罗德岛轻而易举的被罗马兼并
结语亚该亚和罗德斯 共同演绎出古希腊文明的彻底衰落
无论自恃甚高的亚该亚同盟,还是委曲求全的罗德斯,都是罗马霸权崛起过程中的见证者。从最初收益,到后来的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败亡,共同演绎出古希腊文明的彻底衰落。
或许会有人觉得,他们只是无足轻重的区域小邦,就不应该有太多想法。丝毫没意识到罗德斯曾是半个地中海的海上警察,亚该亚同盟亦能在马其顿战争中投入3-4万兵力。只要能获得持续性外援,他们本应扮演罗马和东方世界的有效缓冲。
罗马异军突起 完全打破地中海世界的常规进程
可惜,罗马共和国的异军突起,注定以打破常规格局为代价。无论老而持重的马其顿、后劲不足的塞琉古、外强中干的托勒密,以及沫猴而冠的本都,都不曾有效扮演平衡者角色。原先有可能充当杠杆或支点的中间国家,必然在重压之下选边站。不论你多低调,辩论时多有道理,都不可能靠占据道德和法律高地,缓解现实中的外交压力。
或许弱国真无翻盘可能,但外交绝对是减缓痛苦、避免更大损失的不二途径。这既是令人唏嘘的现实,也是无数古人曾经有过的无奈......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