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试笔处,万鸢写长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12:22 1

摘要:潍县老城墙的砖缝里还嵌着郑板桥"云外清歌花外笛"的墨香,白浪河畔的柳枝已蘸着春风写下新的诗行。四月的潍坊是只巨大的竹骨纸鸢,被渤海湾吹来的气旋托着,轻轻落在北纬36度的绢帛上。这里的天穹是造物主特制的澄心堂纸,专等着五洲四海的彩墨来点染。

潍县老城墙的砖缝里还嵌着郑板桥"云外清歌花外笛"的墨香,白浪河畔的柳枝已蘸着春风写下新的诗行。四月的潍坊是只巨大的竹骨纸鸢,被渤海湾吹来的气旋托着,轻轻落在北纬36度的绢帛上。这里的天穹是造物主特制的澄心堂纸,专等着五洲四海的彩墨来点染。

凌晨四点,杨家埠的百年作坊里,老匠人正给蜈蚣风筝点最后一只复眼。竹篾在烛光中泛着琥珀色光泽,分明是郑和下西洋时劈开的浪纹。七十二道工序沉淀的智慧,在老人布满老茧的指间流淌成歌——糊绢的鬃刷要顺时针转三圈,金鱼的尾巴须留七分余白。当朝阳染红风筝铺门前的晾架,那些沉睡的凤凰、麒麟、八仙过海图,便都睁开丝绢织就的眼睛。

国际风筝场的碧空已然沸腾。挪威海盗船正与敦煌飞天共舞,漫威英雄的斗篷掠过《山海经》里的应龙。最妙的当属本地匠人新制的"活眼板鹞",八十一只竹哨在风中奏出《齐风》古调,鹞鹰翅膀上密布的针孔竟能随气流变换牡丹纹样。孩子们追着软翅蝴蝶跑成满地滚动的露珠,老外们举着手机连声惊叹,这些会飞的非遗早把二十四史里的"纸鸢载火"传说,写进了云端的新章。

我在浮烟山放飞场遇见非遗传承人张师傅。他手里那架"七星瓢虫"正用碳纤维骨架对抗六级阵风,卫星定位装置在虫翼上闪着蓝光。"老祖宗的智慧要插上科技翅膀",老人指着远处正在组装的百米长龙风筝,"你瞧这龙须里的微型电机,能叫它在千米高空吞吐云雾呢!"春风掠过他霜白的鬓角,恍惚与《潍县竹枝词》里"巧样匠人扎彩鹞"的吟唱叠印成双。

暮色漫过奎文门城楼时,万国风筝化作银河倒泻。夜光风筝提着LED灯笼巡游天际,希腊神话里的星座与二十八宿在云端重逢。

白浪河水倒映着漫天星斗,分不清哪颗是风筝上的航灯,哪颗是李白当年醉后打翻的玉碗琼浆。忽然懂得这座古城为何被唤作鸢都——它本就是中华文明放飞的一只巨鸢,那两千四百年不曾断绝的引线,一头系着《考工记》里的"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一头拴着星辰大海的方向。

当子时的月光给风筝场盖上鲛绡纱帐,我听见潍坊的心跳正合着春风的平仄。这是部用桑皮纸与竹骨写就的东方飞天之书,每个潍坊人都成了执笔的仓颉,在浩荡东风里续写人类向苍穹寄出的永恒情书。

来源:唐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