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从哪里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25日详解江苏盐业考古新发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0:26 1

摘要:江苏是中国著名的海盐产区之一,江苏盐简称“淮盐”。在波澜壮阔的千年盐业史上,淮盐有着“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之称,人们用“淮盐出,天下咸”来形容淮盐在古代盐业史上的地位。9月25日下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将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举办,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苏是中国著名的海盐产区之一,江苏盐简称“淮盐”。在波澜壮阔的千年盐业史上,淮盐有着“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之称,人们用“淮盐出,天下咸”来形容淮盐在古代盐业史上的地位。9月25日下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将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举办,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副院长陈刚将以《煮海之利 重于东南》为题,详解近年江苏盐业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江苏考古在盐业考古发现方面成果丰富,从工艺还原、遗存分布到区域整体推进,可谓“盐”之不尽。据陈刚介绍,在盐城沙井头遗址、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等盐业考古调查发掘中,新发现盐城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盐业遗址点超百处;首次确定了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区域并揭露出盐渎县城官署遗迹;首次在江苏较完整揭露了一处唐代盐业生产聚落;首次在江苏通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一处明代盐灶。这些成果,填补了多项盐业考古的空白。

沙头井遗址俯瞰

据文献记载,西汉早期即在盐城境内置“盐渎县”,但位置在哪里?以往没有直接的证据。陈刚告诉记者,结合考古发掘的东闸新村高等级汉代墓葬等信息,沙井头遗址被确定为汉代盐渎县城官署性质建筑遗址,这也为理解盐业在西汉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西汉对江淮区域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

缪杭遗址储卤池

缪杭遗址总面积6.75万平方米,2022年至2023年间,考古揭露出蓄卤池、淋卤坑等制盐遗迹,并发现了与盐业生产中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的遗迹现象,证实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遗址内大量长条形蓄卤池的分布,展现该地区唐代制盐作坊极可能是官营或在官府直接管理下的“聚团公煎(共用煎盘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

后北团遗址上的盐灶和储卤坑

后北团遗址发现明清时期的盐灶、淋卤坑等制盐相关遗迹,被证实为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此处最为重要的发现是明代一处砖砌淋卤坑和紧邻分布的3座盐灶。结合《淮南中十场志》中北团距西团五里的记载,后北团遗址应属草堰场下属的“北团”——这处遗址盐灶的发现,与史书记载该地产盐相互印证,为探讨明代制盐聚落分布提供了实证材料。

此外,连云港地区的葫芦山遗址、板浦尤庄遗址、李庄遗址,滨海小东圩明清盐业遗址,仪征南门大码头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以及串场河沿线的沿线区域的考古调查,对于厘清江苏新石器古代、先秦和明清时期的盐业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在讲堂上,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编辑部主任、编审钟海连将对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作了推介,该书立足盐业本体,突出盐文化特色,在充分吸收现有盐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拓展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国盐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丰富盐文化内涵,展现盐文化深厚的价值和独特的精神内核,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盐文化提供全面、科学、权威的大型工具书。

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两淮盐业2000多年的发展史成为古代社会发展、朝代更迭的缩影。如今,大部分盐田已经退出传统盐业序列,但随着更多盐业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保护,江苏盐业文脉的故事将守护2000多年盐业文脉的故事将翻开新的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吕鑫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