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的成都平原,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稻香渔歌)内,农民群众用红豆、玉米等五谷杂粮,共同填充一幅30平方米的粮仓丰收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稳与幸福,在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秋分的成都平原,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稻香渔歌)内,农民群众用红豆、玉米等五谷杂粮,共同填充一幅30平方米的粮仓丰收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安稳与幸福,在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一旁的金色田野内,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都庆丰收活动现场,正在上演着丰收的大联欢。舞台上载歌载舞,乡村市集人潮如织,各种特色产品、文创产品,让农民和市民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仓廪实,生活美。丰收的背后,是成都坚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高效打造“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坚韧和担当。据悉,今年以来,成都市扛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多措并举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236万吨,展现出更加坚强有力的“压舱石”作用。
夯实基础 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1.5万亩
金黄的稻穗压弯枝头,茎秆粗壮、穗大粒满,收割机穿梭在稻浪中,饱满的稻粒不断倾泻而出,装满粮袋,颗粒归仓。“今年我们用上了新品种水稻,亩产提升至1500斤,日子更有奔头了!”
今年以来,成都市守牢建好都江堰精华灌区优质良田,提质建设“一带十五园百片”粮油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21.5万亩,示范打造72个省级千亩展示片和30个万亩“吨粮田”,夏粮总产30.2万吨、同比增长3.8%,综合单产280.1公斤/亩,同比增长1.9%;全市大春粮油作物474.5万亩,五成秋粮颗粒归仓,晚秋作物已播栽53.1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236万吨。
据悉,下一步,成都市还将加快构建生产供应链、品牌价值链、科技创新链、政策生态链“四链同构”的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力争到203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力争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市粮油全产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500亿元。
科技助力 我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88%
“这款巡检无人机搭载了多光谱与高清双镜头,可进行三维建模与作物数据分析”;“这款植保无人机雾化颗粒还可达微米级,提升附着率,减少农药用量30-50%”……在省农科院新都园区的试验田里,成都翼衡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的“飞手”们操纵着4台最新的无人机,在空中上演了一套从播种到飞防、巡检、吊运的联合作业“大片”。
与空中无人机组合相呼应,地面的无人收割机、巡检机器人、无人智慧监测系统等也同样大展身手。“今年在我们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和农机已贯穿了作物生长到收获的全过程”,新都流航农业公司总经理李卓恒表示,仅大春这一季,每亩地节本增效90元,每亩效益可达6400元。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成都不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已建有省部级涉农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个,孵化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31家,近年来累计研发推广农业“四新”成果749个,布局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2个,同时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发展行动,拓展采摘机器人、无人植保机等技术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计划到2030年全市农业物联网设施覆盖率达到80%,培育50家以上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
来源: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