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短40天,相约一起好好过日子的新娘一去不返,因涉嫌诈骗被刑拘;之前耐心的婚介人员翻脸不认人,曾承诺“媳妇跑了会兜底”,而今却对他怒吼:“随便告!”!这是江西小伙曾建兵的真实遭遇。他花了30多万血汗钱,没有换来甜蜜的婚姻,而是一地鸡毛,而这场闹剧背后,竟藏着一
短短40天,相约一起好好过日子的新娘一去不返,因涉嫌诈骗被刑拘;之前耐心的婚介人员翻脸不认人,曾承诺“媳妇跑了会兜底”,而今却对他怒吼:“随便告!”!这是江西小伙曾建兵的真实遭遇。他花了30多万血汗钱,没有换来甜蜜的婚姻,而是一地鸡毛,而这场闹剧背后,竟藏着一条横跨多省的“闪婚骗局”产业链……
图片来自网络
曾建兵的经历,堪称“闪婚骗局”的教科书式案例。29岁的他在南昌夜市卖烧烤,相亲多次无果后,被当地红娘“安利”去贵州“跨省闪婚”,承诺“总花费十几万,女方绝对踏实”。结果呢?婚介机构层层加码,由于新娘年仅18岁,未达到法定婚龄,婚介公司又让两人签补充协议,约定女方在满20岁后的10个工作日内领证。同时,彩礼分批支付:先付15万,领证后再补5万。最终他掏了27万现金包括15万彩礼、6万婚介费,还有红娘的分成,说到底这钱也是没少花。
图片来自网络
婚后男方希望女方能陪她一起出摊挣钱,但女方并未理会,而是天天玩手机看直播,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男方想要备孕,女方却不愿与他亲近......到了第40天,女方称父亲病重,要回去探望,并向曾建兵要了2000元路费。但半个月过去,女方并没有回来的意思。于是曾建兵赶到贵州,却发现岳父吃嘛嘛香啥事没有。他明白了女方并不是愿意与他过日子的人,于是提出:“过不下去就别过了,把15万元彩礼退了。”女方爽快答应,但表示钱花完了,手头没钱,愿意写借条。
图片来自网络
刚结婚没多久就不过了,还不退钱,那谁能愿意呢?于是曾建兵选择报警,女方被刑事拘留,一个多月后因涉嫌诈骗罪被批捕。警方告知曾家,就在与曾建兵“闪婚”的一个月前,这个女的以同样的方式“骗取”了浙江一男子的彩礼并被该男子报案。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湖北孝感一男子花7.7万娶越南新娘,7天后人财两空;福建7名男子通过同一婚介闪婚,新娘集体“回娘家”失联,婚介则靠“分包服务”疯狂敛财,头部红娘甚至年入数百万。
二、法律漏洞成帮凶?受害者维权比登天还难
“骗婚”为何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法律与现实的鸿沟,受害者维权难,我国没有“骗婚罪”,司法实践只能以诈骗罪追责,但取证极难。比如上述女方被捕,是因警方发现她一个月内连环诈骗两起;而更多受害者报案时,却被认定为“民事纠纷”。律师指出,婚介和女方往往伪造婚恋证据,甚至签协议“合法化”骗局,比如要求女方写欠条,将诈骗伪装成借贷。更狡猾的是,婚介公司频繁改名换壳,出事后立刻注销,受害者连追责对象都找不到。
图片来自网络
三、农村光棍困境:为何总有人前赴后继跳火坑?
明知风险大,为何还有人赌上全部身家?背后是赤裸的现实——男多女少,婚姻已成奢侈品。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大龄未婚男女比例高达13:2,女性通过婚姻向经济更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贫困地区男性“被迫剩男”。江西男子江永平为娶贵州媳妇花20万,婚后才发现女方负债15万;茂名一男子为闪婚掏空家底,最终人财两空。对他们而言,“闪婚”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哪怕明知可能是陷阱。
图片来自网络
四、治标更需治本:打破“婚姻买卖”的死循环
要终结这场闹剧,光靠打击个案远远不够,得多管齐下:首先法律必须“亮剑”,最高法已明确将虚假“闪婚”列为婚骗,需加快典型案例推广,严打婚介与女方合谋诈骗。其次对婚介行业加强监管,设立准入门槛,强制审核双方背景(如婚姻状态、债务等),违规机构重罚。最后扭转畸形婚恋观,天价彩礼背后是“婚姻商品化”的恶果,政府需推动移风易俗,同时拓宽农村青年社交渠道,避免“病急乱投医”。
婚姻不是买卖,更不是一场“快闪游戏”,当爱情沦为明码标价的交易,当婚姻变成挣快钱的“工具”,无数适婚男女谁又能真正幸免?唯有法律、监管与观念三管齐下,才能让“找个踏实人过日子”的朴素愿望,不再成为一场豪赌。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