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4月19日)北京亦庄的马路上,12000个跑者挥汗如雨的同时,20个“钢铁大块头”也在努力“迈腿”——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正式完赛!
你敢信吗?
昨天(4月19日)北京亦庄的马路上,12000个跑者挥汗如雨的同时,20个“钢铁大块头”也在努力“迈腿”——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正式完赛!
最让人激动的是,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的天工Ultra,居然用2小时40分率先冲过终点线!
这哪是比赛?
简直像科幻片照进现实,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说起来,这场“人机共跑”的戏码早有铺垫。
去年的亦庄半马,人形机器人“天工”还只是在边上给人类选手加油;今年直接升级成“正赛选手”,和人类同起点、同路线跑21.0975公里。
起点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通明湖信息城,中间要经过泡桐大道、文博大桥这些地标,上坡下坡、拐弯避障一样都不能少。
组委会还特意给机器人划了单独赛道,用铁马和绿化带隔离,生怕“钢铁选手”和人类跑者“撞车”。
可别觉得机器人跑半马是“玩票”。
要知道,半马对人形机器人来说,简直是“地狱级”压力测试。
首先是续航——21公里的路程,就算人类跑者也得两小时以上,机器人得扛着电池“走”这么久,中途最多换电池,要是换机器人还得罚10分钟;其次是运动控制——双足行走本来就比轮式难,更别说跑起来要保持平衡,遇到上坡得调整步幅,碰到路上的小坑还得绕开(现场工作人员说,有些机器人跑着跑着就“摔屁股墩”了);最后是环境适应——赛道上有阳光暴晒、有风吹落叶,机器人得识别这些动态变化,不能“死机”也不能“发疯”撞人。
所以组委会特意把机器人的关门时间放宽到3小时30分,就是知道这帮“新手”肯定得慢慢磨。
那为啥要搞这么一场“硬核比赛”?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说得实在:“这是在给人形机器人技术‘挑刺’。”现在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大多在实验室里走直线、搬个箱子还行,一到开放环境就“抓瞎”。
半马赛道相当于把实验室“搬”到了马路上,让机器人在真实环境里暴露问题——比如某个型号的机器人跑了10公里就没电,说明电池技术得升级;另一个机器人总被减速带绊倒,说明步态算法得优化。
这些“实战数据”比实验室里的模拟测试珍贵多了,能直接推动技术进步。
更关键的是,这场比赛把“高大上”的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拽”到了普通人眼前——原来机器人不是只会跳舞、端盘子,还能和我们一起挑战马拉松!
网友们的反应也特别有意思。
有人在直播里给机器人“加油”:“天工Ultra,腿抬高点!”“那个摔了的小机器人,爬起来继续啊!”还有人感慨:“小时候看《变形金刚》觉得机器人是科幻,现在看它们跑半马,突然觉得‘机器人时代’真的要来了。”甚至有跑友开玩笑:“以后跑马要是跑不动了,能不能找个机器人‘搭个手’?”不过更多人是自豪——咱们中国的机器人能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里拿第一,这技术实力可真不弱!
我倒是觉得,这场比赛的意义远不止“谁先冲线”。
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和我们“组队打怪”的。
就像人类跑者会为摔倒的机器人鼓掌,机器人也在用自己的“笨拙”进步,告诉我们:科技的温度,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和人类一起突破极限的勇气。
你说,下次半马会不会有机器人当“配速员”?
或者未来的救援现场,机器人能像跑马时避坑那样,灵活地穿过废墟救人?
这场21公里的“人机共跑”,或许就是答案的起点——当钢铁与汗水同频,当科技与热爱共振,我们离“更好的未来”,又近了一步。
来源:探索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