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医老葛讲禽腺病毒感染的三种情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09:44 1

摘要:一般在鸡性成熟前不表现致病性,随着产蛋率的上升病原被激活。病鸡无明显病症,但发生产蛋突然大幅度下降,产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浅色蛋的数量显著增多。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的鸡,35周龄以上的鸡很少发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受精卵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家禽养殖大讲堂

禽医老葛讲禽腺病毒感染的三种情况

本节课内容大纲

1.禽腺病毒感染的三种情况

2产蛋下降综合征是什么样的病?

3.包涵体肝炎是什么样的病?

4.安卡拉病是什么样的病?

禽腺病毒分为三群:

I群禽腺病毒是引起鸡包涵体肝炎和鹌鹑支气管炎的病毒;

Ⅱ群禽腺病毒可占膜隆起.以引起火鸡出血性肠炎、雉鸡大理石脾病和鸡大脾病;

Ⅲ群禽腺病毒是与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有关的病毒。

A.产蛋下降综合征

流行特点

一般在鸡性成熟前不表现致病性,随着产蛋率的上升病原被激活。病鸡无明显病症,但发生产蛋突然大幅度下降,产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浅色蛋的数量显著增多。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的鸡,35周龄以上的鸡很少发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受精卵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临床症状]

产蛋高峰期的鸡产蛋率群体性突然下降,一般经4~5d或5~7d产蛋率下降30%~50%,甚至高达70%。病初蛋壳颜色变浅,接着是产畸形蛋,蛋壳粗糙似沙粒样,蛋壳变薄易破损,异常蛋可占产蛋量的15%以上。鸡笼下的粪便上有多量无壳蛋、小蛋、畸形蛋、破壳蛋、软壳蛋。病程可持续1~2个月,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剖检病变]

输卵管水肿,内有大量白色黏稠的分泌物,子宫体积增大2~3倍,黏膜肥厚水肿,呈现出一圈一圈排列的、密密麻麻的小水疱,似玉米粒或石榴籽样,晶莹透亮。卵巢变小萎缩或卵泡变形。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H9型禽流感引起的产蛋下降相区分,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控措施】

种鸡携带该病毒会造成胚胎垂直传播,因此产蛋下降期的种蛋不可留作种用,引进种鸡时要注意。

1.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措施是于110~130日龄用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油乳剂灭活苗或新城疫与产蛋下降综合征二联苗进行肌肉注射,每只0.5mL,免疫接种后7d产生免疫抗体,免疫期1年。种鸡在35周龄再接种一次,经2次免疫,雏鸡可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2.发病后及早紧急免疫注射产蛋下降综合征疫苗,会尽快阻止产蛋率下降,促进回升。

B.包涵体肝炎

[流行特点]

一般认为本病常见于4~7周龄的鸡,5~7周龄的肉仔鸡易感,产蛋鸡发病少,死亡率在10%左右,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病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接触病鸡和病鸡排泄物污染鸡舍而水平感染,还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4d。早期感染常在生长发育良好的鸡群中,造成鸡只突然发病、死亡。病鸡精神沉郁、嗜睡、食欲降低、排出白色水样稀便,羽毛粗乱。后期面部、冠髯苍白,贫血,少数病鸡出现黄疸(颜面和皮肤呈黄白色),故又称贫血综合征。感染后3~4d突然出现死亡高峰,5d后死亡减少或逐渐停止,病程10~14d。

[剖检病变

典型病变为肝肿胀、质脆、易破裂、呈点状或斑驳状出血,同时肝褪色、变浅呈浅粉红色或黄褐色。肾肿胀呈灰白色有出血点,脾呈白色斑点状或环状坏死灶,骨髓呈灰白色或黄色。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控措施

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传染原的传入,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补充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鱼肝油以增强抵抗力;病禽可在发病初期对症治疗,饲喂保肝药、维生素C等。

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常常是该病的诱因,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是预防IBH有效方法之一。

C.安卡拉病

安卡拉病也叫“鸡心包积水综合征”、“心包积水-肝炎症”。主要危害3~6周龄肉鸡,而近几年后备母鸡和蛋鸡也有感染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死亡。

【流行特点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4周龄左右的鸡群最容易感染,可造成较为严重的死亡,5~6周龄进入死亡高峰,7周以后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可达20%~80%。目前专家认为该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与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平衡、滥用抗生素、饲喂霉菌污染饲料等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靡,卧地不起,羽毛松乱,采食量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

[剖检病变]

心包积有淡黄色透明液体,心肌柔软、无弹性;肝肿胀充血或淤血,质地变脆,有的肝表面可见坏死灶。肾程度不同地肿胀,输尿管见有尿酸盐沉积。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营养全价平衡的饲料是防控本病的重要措施。注意减少应激,降低密度,保障通风,杜绝霉菌及不当使用化学药物,提高免疫力。本病应消除诱因,对症治疗。

来源:禽医老葛教养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