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说那片星空 “宛如有人蘸满白色颜料的画笔,在漆黑的背景上肆意泼洒”。
失明竟然能成为科研的 “神器”?
一位盲人科学家靠 “听” 抓住了引力波。
让沉默的宇宙开口 “说话”。
这事儿直接震撼了全球科学界!
万达 1970 年代出生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岛。
那里几乎没有光污染。童年时的她,每天都能看到漫天繁星。
她曾说那片星空 “宛如有人蘸满白色颜料的画笔,在漆黑的背景上肆意泼洒”。
就是这片星空,点燃了她对宇宙的热爱。
可命运偏要和她开玩笑。成长过程中,她的视力慢慢消失。从能看清繁星到彻底陷入黑暗。
但她没放弃对宇宙的渴望。大学时,她毅然选了天文学专业。
身边不少人嘲笑她:“盲人怎么当天文学家?”这些质疑没打垮她。反而让她更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转机出现在一位好友递来的物件上。那是一个能接收宇宙射电波段的无线电接收器。
通过这个小小的装置。万达第一次 “听” 到了地球之外的声音。
有太阳辐射的细微波动。有银河背景辐射的持续嗡鸣。还有木星释放能量时,那有节奏的呼啸声。
“当我听到那声音时,” 万达后来回忆,“我意识到这门科学为我留有空间。”
这一次 “聆听”,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她发现,宇宙里藏着太多 “声音密码”。
不只是太阳。脉冲星、黑洞、等离子体云,都在释放可被听见的信息。
只要分析这些声音的脉冲、频率。
就能推断出天体的年龄、成分、结构和运动状态。
就像宇宙在对着人类 “说话”。而万达,成了能 “听懂” 的人。
之后,万达一头扎进了 “声音化” 领域。这是个前沿技术领域。
简单说就是把复杂的视觉科学数据,转化成声音甚至音乐。
让科学家能用听觉去发现肉眼看不到的规律。
她很快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还和美国宇航局(NASA)、意大利比萨引力波观测站等机构展开合作。
一边破译太空传来的海量数据。一边教更多科学家 “听” 宇宙的声音。
2015 年 9 月 14 日,是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日子。
美国引力波观测站(LIGO)探测到一个微弱的 “噗噗” 声。
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捕捉到引力波。那种由黑洞碰撞产生的时空涟漪。
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
当时万达正在哈佛史密森尼中心工作。听到消息的瞬间,她心跳直接加速。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科学突破。更像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个无形的存在,连许多能看见的人都不确定它是否真实,” 万达说,“但它确实存在,而我们终于确信无疑。”
就像曾经没人相信盲人能搞天文。可她用行动证明了,看不见也能探索宇宙。
如今的万达,早已是 “声音化” 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研究不只是帮天文学家。
还用到了海洋学、地质学甚至医学领域。比如在医学上,复杂的病理影像数据。
通过 “声音化” 转化后,医生能从听觉维度发现新的异常信号。
最近这一个月,“声音化” 技术还有了新动静。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和万达合作开发了一款 “宇宙声音解析 APP”。
普通人通过手机,就能 “听” 到不同天体释放的声音。
比如听脉冲星的 “滴答声” 时。
APP 还会同步显示天体的基本信息。这款 APP 上线仅两周,下载量就突破了 50 万次。
不少网友留言说:“原来宇宙这么‘吵’,还这么有趣!”除此之外,欧洲空间局在 8 月底宣布。
将把万达团队研发的 “声音化” 算法。用到明年发射的 “太空望远镜 2.0” 项目中。
目的是通过声音,更快发现宇宙中的新天体。
万达的故事,从来不是 “失明科学家逆袭” 这么简单。她更像一个 “桥梁搭建者”。
用 “声音” 这把钥匙。打开了人类认知宇宙的新大门。
她证明身体的缺陷从来不是追梦的阻碍。只要找对方向,黑暗里也能 “看见” 星光。
而 “声音化” 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明白,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游戏。
当复杂的科学数据变成能 “听见” 的声音,让更多人都能走进科学的世界。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跟着万达的脚步,用耳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而这,可能就是科学最迷人的地方,永远有新的可能,永远能打破边界。
文章/花开富贵
语音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医院与诊所的实际案例
Voice AI In Healthcare: Use Cases From Hospitals And Clinics
美国英语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
新闻源:Redmond Pie
2025-08-25 14:36:35
这一天,为何永久地改变了天文学?
中科院物理所2025-09-15 19:35北京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