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的城市人,看电影变得越来越“懒”:懒得去影院、懒得专门挑一部片、懒得与陌生人共享情绪。在影院入场率低迷、家庭客厅空间紧张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娱乐消费,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过渡带”。
“移动的电影院”,正在中国悄然成形
当下的城市人,看电影变得越来越“懒”:懒得去影院、懒得专门挑一部片、懒得与陌生人共享情绪。在影院入场率低迷、家庭客厅空间紧张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娱乐消费,正处于一个空前的“过渡带”。
与此同时,流媒体的爆发式增长,也让原本高度仪式感的“观影行为”碎片化、背景化,逐渐成为生活的BGM。但人们对高质量影像体验的渴望并未消失,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新空间。
闪梭汽车认为,这个“下一个观影空间”,正是你的车。
从好莱坞制片到车载沉浸:一家公司对“娱乐体验”的二次革命
闪梭汽车的核心团队出身自好莱坞内容产业,曾参与过多部国际商业大片的制片工作。闪梭创始团队深植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核心创始人曾是活跃于北美市场的一线电影投资人与制片人,长期参与国际主流商业片的运作,对全球传统院线体系和内容分发逻辑有深刻理解。其代表性参与项目包括奥斯卡提名作品《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现象级心理惊悚片《逃出绝命镇》(Get Out)、经典动作IP《飓风营救》系列(Taken)、以及政治题材佳作《黑色党徒》(BlacKkKlansman)等。
正是在长期的内容制作与全球院线协作过程中,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传统观影空间正在衰退,而“高质量影像消费”仍有巨大需求缺口。闪梭由此诞生,致力于将内容理解力与智能汽车时代的软硬件融合相结合,重塑未来的“沉浸式移动观影场景”。他们深知:观影的本质从不是画质分辨率,而是“沉浸”和“情绪共振”。
“影院的没落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空间逻辑的错位。”团队创始人表示,“我们看到,中国一线城市的居住空间越来越碎片化,真正适合部署沉浸式家庭影院的家庭并不多;同时,大家每日却都花大量时间在车上,车成为最‘完整’的一段私人空间。”
正因如此,闪梭汽车将影视语言的理解力与车载交互技术结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移动沉浸式娱乐系统”:
- 由好莱坞级别的编导团队主导内容策划;
- 用AI动态调控音效、画面、气氛;
- 场景联动真实环境,让车内变身“移动舞台”。
这不仅是车内看电影,更是一次对内容产业边界的重新定义。
内容,是闪梭真正的杀手锏
市面上已有不少品牌尝试将屏幕搬进车内,但闪梭更进一步:他们不是提供播放工具,而是重构一整套车内叙事体系。
“我们不是在车上放个屏幕做娱乐系统,我们是在车里做一部‘懂你’的电影。”作为有制片经验的创始团队,闪梭汽车建立了专属的“车内叙事模型”实验室:内容不是被动选择,而是主动适配。
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现在?
从城市布局来看,中国恰恰是最适合这一场“娱乐空间革命”的土壤:城市人口密度高、房价高,家庭影院部署难;娱乐需求旺盛,新中产对“精神消费”意愿强烈;智能汽车渗透率全球领先,生态初具规模。
“欧美国家的郊区别墅是娱乐中心。但在中国,一辆车,可能是一个年轻人最完整的‘私人领域’。”闪梭汽车投资人指出。在这种背景下,闪梭不只是用电影填补“车内时间”,而是用内容重塑这个时代的精神地理坐标。
Pre-A轮融资背后,是一次文化逻辑的升级实验
近期,闪梭汽车完成新一轮Pre-A融资,本轮融资规模达数千万元,由产业资本与头部新消费基金联合领投,深圳冠峰永越投资公司参与注资,投资方表示:“我们看中闪梭的不是某个产品功能,而是它用电影级思维重构车内内容的‘范式优势’。在一个所有人都在比硬件算力的时候,闪梭看到了文化的断层,并愿意去填补。”
接下来,闪梭将继续扩展车内内容制作团队,并与多个主流车厂与影视公司合作,推出定制内容联名,打通车内娱乐链条的全生命周期。
结语:未来不止是出行方式的重构,更是内容消费边界的解放
影院之死并不意味着电影之死,而是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在哪观看”。家庭影院困于空间,手机屏困于体验,而汽车,以其独特的封闭性、私密性与仪式感,成为新的沉浸式载体。而这正是闪梭汽车洞察到的方向——用影像的方式,延展生活的想象力。从好莱坞到车内,从观众到用户,从内容到体验,中国的“未来影院”,或许真的正在车上。
来源:汽车大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