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杯标价25元的奶饮,就因为是巴菲特孙女同款,硬是让年轻人甘心情愿排上三小时。
去年夏天,上海环球港。
一杯标价25元的奶饮,就因为是巴菲特孙女同款,硬是让年轻人甘心情愿排上三小时。
朋友圈晒图、博主打卡、社交话题不断,。
这个奶茶品牌名叫品可鲜奶(PinkShake)。
它的第一家门店开业当天,就刷屏了小红书。
热闹的很像十年前喜茶在广东开第一家店:人挤人,黄牛代购,哪怕一杯奶茶要价翻倍,也有人买单。
但光环转瞬即逝。
2025年8月,品可鲜奶突然宣布全国门店全部关闭,小程序暂停运营。
紧接着,员工爆料工资被拖欠、供应商要不回货款,公司管理层人间蒸发。
一个曾经的网红新星,就这样灰头土脸地离场。
15个月,从顶流到塌房,茶饮行业的残酷,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
01品可鲜奶并不是没故事,相反,它的起点堪称完美。
很多人以为,品可鲜奶的崩盘,是因为它没故事,事实恰恰相反,它的起点几乎完美。
从一开始,品牌就懂得如何制造话题。
“巴菲特孙女同款”这一句足以点燃社交媒体的想象力,资本大佬的后代、纽约时尚圈的标签,一旦和一杯奶饮挂钩,消费者买的就不只是饮品,而是一种带点阶层投射的身份感。
产品层面,品可鲜奶同样玩得漂亮。
它不和街头珍珠奶茶在一个赛道上厮杀,而是抬高身位,主打健康养生概念。
乳糖不耐受专区、0乳糖牛乳……这些听起来既专业又新鲜的词汇,对都市白领来说,就是精准的心理捕捉器。
买它,不只是解渴,而是感觉自己在为身体投资。
开店选址更是直击人心。
第一家门店落地在上海环球港B2,客流密集,话题效应拉满。
高峰时段排队要绕好几圈,单日营业额冲上8万,一个月下来,流水突破60万。
如果说茶饮行业是一个拼曝光度的舞台,那品可鲜奶一亮相就打出了组合拳:国际化标签、健康话术、高颜值场景,全部叠加在一起。
它根本没打算走大众路线,而是直接瞄准潮饮顶流的位置。
02然而,故事写得再好,也敌不过现实的账本。
2025年8月,品可鲜奶一夜之间关停全国所有门店。
更荒诞的是,关停前一个月,社交平台上还在密集发布招商广告:什么6000亿市场空白”“百城百店计划,看起来仿佛要再造一个“蜜雪冰城”。
但在幕后,现金流早已撑不住:
然而,台前的热闹背后,其实早已暗流汹涌。
品可鲜奶看上去风光无限,但最致命的问题是:现金流早就撑不下去了。
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工资两个月没发,供应商追着要钱,原料货款压着不结,甚至连装修工人都拿不到工钱。
就连曾经帮忙造势的KOL,也公开维权,称自己的推广费被直接赖掉。
更扎眼的证据是,企查查上显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经被限制高消费。
这意味着,他连高铁软卧、星级酒店都住不起,却在前台打着国际潮饮的旗号继续收割消费者。
关店本身,其实不算罕见。
茶饮赛道更新迭代快,倒闭是常态。
真正可怕的是,在关店之前,管理层选择了“人间蒸发”,品牌一旦失去诚信,哪怕有过再光鲜的包装,也注定无法东山再起。
03有人说,品可鲜奶的失败,是因为团队不行。但如果拉远视角,就会发现它不过是行业趋势的缩影。
首先,是消费者心态的转变。
还记得喜茶第一杯的疯狂吗?但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理性。相比于动辄25元一杯的健康饮品,5块钱的雪王显得“更香”。
其次,外卖价格战把利润彻底掏空。
今年平台补贴大战再起,表面上单量暴涨,实际到手的利润被平台抽成和补贴成本吃光,销量数据很漂亮,但财务报表却愈发难看。
更致命的,是资本退潮。
2024年,现制茶饮的融资额同比下滑六成,钱几乎只流向喜茶、奈雪这些头部。
新锐品牌很难起来,靠直营烧钱、靠加盟维持,资金链往往没等回本就断裂。
于是,直营的高成本、加盟的混乱、资本的不看好,三股力量交织成一个死亡三角。
任何一个新茶饮品牌,一旦被困其中,就很难逃脱。
品可鲜奶不过是最新倒下的那个名字。
04品可鲜奶并不是孤例,事实上,这几年,茶饮赛道已经看过太多昙花一现的故事。
比如,当年火到离谱的谢谢茶,一杯奶茶卖到70块,被捧成高端代表,可如今全国门店早已全部关停;
南京排队神店伏小桃,高峰时拥有230家门店,眼下却只剩下两家苦苦支撑;
厝内小眷村曾在80个城市开出500家店,风头无两,如今也只剩下25家。
还有那些曾经喊着要改变行业的新贵:一年流水做到4000万的“圆真真”,短短一年就关掉了300家门店;
娃哈哈奶茶喊出“五年开万店”的口号,结果到今年只剩下17家;
小柠撞茶更是自称“新茶饮破壁者”,可最后总部人去楼空。
热闹散去,只留下昙花一现的叹息。
品可鲜奶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茶饮这个极度内卷的行业里,靠流量和话题堆砌不会火的长久,真正能耐心打磨的品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猫眼看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