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一个犀利幽默的经济学教授。一年多前,我在B站开设了一门课程《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竟成爆款,这门课程多次名列B站通识类课程排行榜前列(数次第一)。有3万多位同学与我一起,通过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地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一个犀利幽默的经济学教授。一年多前,我在B站开设了一门课程《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竟成爆款,这门课程多次名列B站通识类课程排行榜前列(数次第一)。有3万多位同学与我一起,通过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了我们真实的基层中国。在学习该课程时,很多同学觉得还不过瘾。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基层的权力运行和治理逻辑,对年轻人如何在体制内成长关注不多。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在课程的评论区里,许多同学在热烈、深度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多次推荐或是引用冯军旗老师在北京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
巧得很,我和冯老师是老朋友了,多次一起开会、交流、到基层调研。比如,去年我们一起去了广西兴安县调研,并现场考察了秦始皇时期开凿的灵渠,这个地方现在进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去年底,我们还一起去湖南某县考察了全国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并与当地主要官员深度交流。于是,今年我特地邀请冯军旗老师一起制作了一门新课《中国基层干部生态图景》,与大家一起聊一聊关于基层干部的话题。
我经常说,“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中国的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经济的底色。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甚至认为,中国以县为基础的地区竞争,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制度之一。因此,只有搞清楚基层干部工作的机制、生态和挑战,才能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密码。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教育、医疗、法治……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基层干部密切关联。我们这门课程讨论的基层干部不仅包括县(区)和乡镇的公务员,还包括所有体制内的干部,涉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体制内健康成长。我相信,这一点对于希望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年轻人而言,非常重要。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会讨论,为了提副科,年轻人应该留县局还是下乡镇?一个事业单位的人(例如大学教师),通过挂职进入地方政府工作,该不该留下来担任实职呢?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企的干部频繁进入政府部门?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这门课程包括两个板块(提纲见下图)。
第一个板块分析基层干部的生态。我们会在一个等级制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不同单位的特点和生存环境。比如,行政单位(行政编)和事业单位(事业编)、企业单位(企业编)究竟有什么区别?如果“考公”,哪类单位更适合自己?在行政单位里,党群口、宣传口、政法口、农口、工交口、财税口,这些“口”又有什么区别?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是否存在“旋转门”?乡镇事业编制的“天花板”为什么是副科级?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些问题关乎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又关乎中年人的发展瓶颈。前两天,我和冯老师为买课的同学又做了一次直播。在直播节目中,冯老师介绍说,官场的人形象地把行政单位比作亲儿子,参公单位比作养子,事业单位比作干儿子。我特别喜欢这种生动形象的“民间智慧”,因为它是非常有用的“潜知识”,就是那种真实世界里非常有用,但是教科书从来不讲的知识。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除了继承那些显性知识,更应该挖掘中国博大精深的潜知识,这才是我们这一代读书人践行“为往圣继绝学”的正确方式。
第二个板块分析基层干部的成长路径。我们会讨论,基层干部的来源有哪些?他们如何在本系统流动以及如何在体制内不同单位之间流动?哪些单位和岗位更容易出干部?干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隐性台阶?哪些项目是干部晋升的“加分项”和“隐藏项目”?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你可能以为,大学生进入基层当公务员的晋升路径是: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然而,在乡镇实际情况更可能是:硕士毕业(一年试用期)——>普通科员(若干年)——>副乡长(若干年)——>乡党委委员(若干年)——>乡党委副书记(若干年)——>人大主席(若干年)——>乡长(若干年)——>乡党委书记或普通局长(若干年)——>财政局长或发改委主任(若干年)——>工业园区主任或副县长(副处级)。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乡镇公务员从25 岁进入官场,每一级算三年的话,按部就班要等到50来岁才能熬到副处级,但那时又要退居二线了。那么,同样是公务员,为什么有人在仕途上鹤飞冲天,有人举步维艰?
在本课程中,我和冯老师将通过对话这种独特的形式,结合多年的实践调查经验,以“框架+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阐述基层干部的生态图景和成长轨迹。我们会将这些年教学、研究、调查的经验与所得,融汇进这门课程中,在对话中为大家逐步揭开中国基层干部的生态图景,为大家展示一个生动、鲜活、真实、有趣的基层中国。
冯老师在基层挂职多年,他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我长期研究政企关系和政治经济学,专业是经济学。在对话过程中,冯老师侧重讲现实案例和调研感受,我侧重讲制度背景和理论框架;冯老师侧重微观视角,我侧重宏观视角。我相信,论基层治理和官员激励,天下没有比我们(聂辉华×冯军旗)更适合的“黄金搭档”了。
为了更好地在体制内成长,亲爱的同学,你应该关注这门新课。
后续文章(敬请期待):
为了提副科,年轻人应该留县局还是下乡镇?
县委书记是市管干部还是省管干部?
人大、政协是“二线”单位吗?
来源:人大聂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