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老汉不舍倒塌祖屋,孙子回乡开民宿,如今游客排队三公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08:54 1

摘要:东倒西歪的砖瓦房,后墙那条裂缝六年前就有了,雨季时能看见缝里长出的草。屋顶的瓦片缺了好几块,夏天下雨漏得厉害,老王总是搬着塑料盆到处接水,像下一盘不会结束的象棋。

村里人都说老王家的祖屋该拆了。

东倒西歪的砖瓦房,后墙那条裂缝六年前就有了,雨季时能看见缝里长出的草。屋顶的瓦片缺了好几块,夏天下雨漏得厉害,老王总是搬着塑料盆到处接水,像下一盘不会结束的象棋。

“老顽固!”隔壁李婶走过时总会撇嘴,“再不拆,倒了砸死你这把老骨头,咱村又得多个坟头。”

老王抬起布满老茧的手,擦了擦额头并不存在的汗,抿着没了几颗牙的嘴笑:“活了一辈子,总得有个念想。”

他从前裤兜摸出一包皱巴巴的烟,是女儿春节回来带的,他舍不得抽,留到现在。抽出一根,点上,眯起眼睛,嘴里的烟出来又进去,好像在憋一句话。

其实大家都知道,老王这辈子没什么别的念想,就这一栋老房子和种了四十年的地。他儿子儿媳十五年前就去了浙江开厂,带走了孙子小虎,一年也回不来一趟。年年说接他去城里住,年年被他推掉。

“城里空气不好,老头子我咳嗽。”

村长来劝过他:“咱农村搞新农村建设,危房得拆,政府还有补贴。”

老王点点头,一连点了三天头,到第四天还是摇头:“拆不得。”

他说不清为什么拆不得。只是抓着那张他爷爷传下来的老木桌子,桌子腿有一条裂缝,跟后墙的裂缝差不多岁数。桌面上刻着他儿子小时候歪歪扭扭的”王”字,旁边是他孙子七岁时刻的一朵不像样的花。

村里人拿他没办法,毕竟老王一个人住,也没妨碍谁。他家那块地是村里最肥沃的,老王种的黄豆个头比别人家的都大,集市上总是先卖完。

不知道是哪年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黄昏,饭都不顾吃,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门槛上,望着村口的那条土路发呆,好像在等什么人回来。

“等啥呢,老王?”路过的人问。

“没等啥,晒太阳。”他回答,即使是阴天。

日子一天一天过,老王的背越来越驼,但他种地的手艺一点没落。去年他病了一场,发了三天高烧,村医说是肺炎,要住院。老王点了好几次头,但最后关头又摇头:“不去,我这把老骨头,去了怕是回不来。”

大家都以为老王这回真的要不行了,没想到一周后,他又拄着锄头出现在了地里,只是脸色比往常更黄些。

“我这辈子,死也要死在这土地上。”他对着不知谁说。那天下午,村里人看见他在后院挖了个坑,以为他要给自己挖坟,吓得村长赶紧跑去看。结果看见老王在坑里栽了棵桃树苗。

“明年就能开花了,虎子喜欢吃桃。”他自言自语。

虎子,也就是他孙子,已经20多岁了,在城里上了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说是做”互联网”,老王始终没弄明白那是什么东西。他只知道去年接了一个视频电话,孙子说他要做什么”创业”,又是一个老王不懂的词。

“爷爷,我可能要回来了。”视频里的虎子说。

“回来干啥?”老王有点警惕,他怕孙子也来劝他搬走。

“我想把咱家老屋改成民宿,就是让城里人来住,体验乡村生活。”

老王沉默了,他眨了眨眼睛,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最后只问了一句:“不拆房子?”

“不拆,就修修补补。”

老王笑了,露出仅剩的几颗黄牙:“行,那你回来吧。”

挂了电话,老王心里乐开了花,虽然他还是不大明白什么叫”民宿”。他拿出那包舍不得抽的好烟,一口气抽了两根,然后把剩下的都小心翼翼地塞回裤兜。

一个月后,虎子真的回来了,还带了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说是同学,帮他一起做这个项目。

“爷爷,这是林小雨,我大学同学,学建筑设计的。”

老王摸摸脑袋,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招呼他们进屋,刚进门,虎子就被屋里的样子惊呆了。墙角堆着一摞发黄的报纸,最上面那份还是十年前的;桌上放着一个早就不走的老闹钟,时针定格在三点二十;墙上挂着他小时候的照片,旁边贴着一张他二年级的奖状,边角都卷起来了。

“爷爷,你什么都没扔啊…”虎子突然有点哽咽。

“都是好东西,扔啥?”老王咳嗽两声掩饰尴尬,转身去翻箱子,找出一个沾满灰的保温杯,“给你妹妹倒水,路上渴了吧?”

林小雨接过杯子,笑着说:“王爷爷,这房子结构很好,虽然有些老旧,但骨架都是实木的,现在可找不到这么好的材料了。”

老王听不懂这些专业术语,但他听出了赞美,笑得更欢了:“这房子是我爷爷建的,用的全是山上的好木头,那时候我爷爷还说,这房子至少能住七代人呢。”

小虎和林小雨在村里待了一周,天天拿着尺子、本子在房子里外测量,画图,还拍了好多照片。有时候两人还会争论几句,老王听不明白,但他发现,每次争论虎子好像都会让着那个姑娘。

“这丫头,看着挺有主意。”老王偷偷对村长说。

村长一听就乐了:“老王,你这是在相中儿媳妇呢?”

老王不好意思地笑了:“瞎说什么,人家大学生,哪看得上我们虎子。”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美滋滋的。

虎子要走的那天,老王特意去村口小卖部买了两瓶啤酒,晚上他、虎子、林小雨三人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小酌。初秋的晚风吹过来,还带着一丝热气。

“爷爷,我们打算明年春天动工,半年内完工。”虎子说,“到时候您就住最好的那间屋子,朝南的。”

老王点点头,突然问:“你们这个…民宿,真能赚钱?”

“爷爷,您放心,我们做了市场调研,咱们村三面环山,有小溪,又靠近高速,离县城也不远,加上这几年城里人都喜欢回农村体验生活,肯定有市场。”

老王又点点头,他不懂”市场调研”,但他相信孙子。

“而且…”林小雨补充道,“现在政府提倡乡村振兴,支持返乡创业,还有政策补贴呢。”

老王看看虎子,又看看林小雨,突然笑了:“你们年轻人有想法就好。老头子我啊,就盼着这房子别倒,能继续站着,就满足了。”

那天晚上,老王睡得特别香。他梦见老屋焕然一新,院子里种满了花,还有很多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来来往往。最高兴的是,虎子和林小雨就住在隔壁房间,他们还有了个胖小子,会咿咿呀呀地叫”太爷爷”。

虎子走后,老王的日子又恢复了往常。种地,吃饭,在门槛上晒太阳。只是现在晒太阳时,他会时不时看手机,虎子教会了他怎么用微信,虽然他只会发语音,而且总是不小心按到视频。

“爷爷,施工队下周进场,您先住隔壁李大爷家行吗?”虎子某天发来消息。

老王没回,他心里有点发慌。倒不是舍不得临时搬家,而是忽然担心,万一…万一改完了,就不是他认识的那个家了怎么办?

几天后,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带着工具和材料,浩浩荡荡开进了老王家。虎子和林小雨也回来了,他们带了一大堆图纸,在院子里摆了张桌子,指挥着工人干活。

老王不敢看,也不敢问,拄着锄头去地里忙活,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到了晚上,他还是忍不住从李大爷家溜回来,远远地望着自己的老屋。

工程持续了四个月,比预计的时间短。其实大半年前老王就搬回了自己家,因为施工队只是一点点地改,改一间住一间。

老王发现,虎子和林小雨几乎保留了房子的所有原貌,只是加固了墙体,修补了屋顶,把后院扩大了一倍,种了很多花草树木。最让他感动的是,那张刻着歪歪扭扭”王”字和小花的老桌子,被小心翼翼地搬到了大堂中央,上面擦得锃亮,成了”镇店之宝”。

“爷爷,我们把它叫’王家老屋’,您觉得怎么样?”虎子问。

老王摸着桌子,眼眶有点湿:“好名字,好名字。”

开业那天,老王穿上了虎子给他买的新衣服——一件蓝色的中山装,还是他自己挑的。他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看着陌生人进进出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城里来的游客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连老王锈迹斑斑的农具都要拍照。有个小女孩指着墙上挂的老式犁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呀?”

老王一愣,然后慢慢地说:“这是犁地用的,姑娘,你爷爷小时候,可能还用过呢。”

小女孩眨眨眼睛:“我爷爷说他小时候是在城里长大的,没见过这个。”

老王笑了,没再说什么。他忽然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开业一个月,“王家老屋”就在网上火了起来。虎子说是因为一个叫”网红”的人发了视频,老王不太明白,他只知道每天院子里都挤满了人,甚至要排队等位子。

最夸张的一次,虎子说排队的人从院门口一直排到了村口,差不多有三公里。老王吓了一跳,赶紧出门看,果然人山人海。

“都是冲着您的手艺来的,爷爷。”虎子笑着说。

原来,王家老屋不仅环境好,最出名的还是老王亲手种的黄豆做的豆腐脑和老王亲自下厨的农家饭。虎子把老王的故事和手艺包装成了”招牌”,吸引了无数游客。

“我就会种地做饭,有啥了不起的。”老王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

“爷爷,现在的人都怀念这种纯手工、无添加的东西,这就是咱们的优势。”林小雨说。

老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家老屋的生意越来越好。虎子请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来帮忙,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地,让老王继续种他的黄豆和蔬菜,供应民宿使用。

“爷爷,咱们再扩建一下吧,把隔壁李大爷家也租下来,改成新区。”一天,虎子兴冲冲地说。

老王犹豫了:“这…会不会太大了?你们忙得过来吗?”

“放心吧爷爷,我和小雨商量好了,我们打算长期在村里发展,不只是民宿,还要带动整个村子发展乡村旅游。”

老王看着虎子,突然问:“你和小雨…有没有那个意思?”

虎子一下子红了脸:“爷爷,您别瞎说…”

老王嘿嘿一笑:“我看你们俩挺般配的,早点定下来,给我添个重孙子。”

虎子支支吾吾没说话,但老王看出来了,这小子肯定有戏。

一年后,王家老屋已经成了方圆百里最有名的民宿。老王依然每天种地、做饭,但现在会穿着干净的围裙,站在明亮的厨房里,透过窗户能看见院子里人来人往。

更让他高兴的是,虎子和林小雨真的在一起了,两人打算年底结婚。

“爷爷,我们决定就在院子里办婚礼,您给我们证婚,行吗?”虎子问。

老王使劲点头,眼泪差点掉下来。

又一个黄昏,老王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这个习惯他始终没改。只是现在,他不再望着村口发呆,而是看着院子里忙碌的虎子和林小雨,看着游客们的笑脸,看着自家祖屋焕发的新生机。

有个游客问他:“老爷爷,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老王想了想,笑着说:“把我的黄豆种子传下去,让我重孙子也学会种地,不能丢了祖宗的本事。”

游客笑了:“现在谁还种地啊,都是机械化了。”

老王摇摇头:“机械种不出我这黄豆的味道。这手艺啊,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像这老屋一样,修修补补,却不能拆,里面有咱祖宗的心血。”

人们不再笑了,他们似乎听懂了老王的话。

晚上,林小雨拿来一杯热茶给老王:“爷爷,您今天说的话,我录下来发到网上了,好多人留言说被感动了。”

老王不解:“我就说了实话,有啥感动的?”

林小雨笑了:“因为很多人都忘了根在哪里,您提醒了他们。”

老王喝了口茶,眯起眼睛:“姑娘,你说得太深了,我这老头子听不懂。我就知道,人不能忘本,房子不能拆根,地不能荒废。这都是祖宗留下的,咱得好好守着。”

那晚,老王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房子周围全是绿树红花,人们排着长队来看他种的黄豆,来听他讲故事。梦里的虎子和林小雨有了孩子,是个胖小子,蹒跚学步,一摇一晃地走到他跟前,奶声奶气地叫:“太爷爷!”

老王在梦中笑醒了。

他轻轻起床,拄着拐杖走到院子里,月光下,老屋静静地立在那里,不再东倒西歪,却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模样。

老王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墙壁,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

“还好没拆了你,”他低声说,“不然哪有今天这般热闹。”

夜风轻轻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好像在回应他的话。

第二天清晨,游客们又排起了长队。远远望去,人龙从院门一直蜿蜒到村口,足足有三公里长。队伍中,有人举着手机,对着屏幕说:“大家看,这就是网红民宿’王家老屋’,据说老板是为了留住爷爷的记忆,才把祖屋改造成民宿的…”

老王坐在门槛上,眯着眼睛看着这一切,脸上的皱纹里都是笑意。

隔壁李婶走过来,啧啧称奇:“老王啊,你这辈子可真是种了福了。要不是你这老顽固不肯拆房子,哪有今天这好事啊!”

老王咧嘴笑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房子命不该绝,自然会有人来救它。”

李婶又问:“那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忙活,不累啊?”

老王摇摇头:“种了一辈子地,做了一辈子饭,这是我的命。现在孙子回来了,还带回了个好姑娘,老房子又有了新活力,我这把老骨头,也跟着有了精神头。”

他顿了顿,又说:“李婶,你知道吗,我最大的心愿,现在都实现了。”

“啥心愿?”

“就是这老屋不倒,这地不荒,这手艺有人传。”老王说着,望向远处忙碌的虎子和林小雨,眼中满是欣慰。

其实还有一个心愿,他没说出口——就是看着虎子和林小雨的孩子出生,看着他在这院子里长大,教他认识庄稼,教他尊重这片土地和这座老屋。

但这个心愿,老王相信自己一定能等到。

反正他已经等了一辈子,再等等又有何妨?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