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克曾描绘过一个宏大的图景:Optimus机器人不只是个能走路的铁家伙,而是一个可以叠衣服、做饭、搬运、装配的“万能员工”,能上流水线,也能进厨房。但截至目前,现实和理想还隔着几座山。
马斯克曾描绘过一个宏大的图景:Optimus机器人不只是个能走路的铁家伙,而是一个可以叠衣服、做饭、搬运、装配的“万能员工”,能上流水线,也能进厨房。但截至目前,现实和理想还隔着几座山。
2024年初,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叠衣服的视频,但随后被行业质疑为“预录演示”。10月的“ME Robot”发布会上,Optimus走到人群中“互动”,其实是远程遥控。甚至在Tesla Diner开业现场,Optimus负责爆米花机的操作,也被业内认为是“摆拍”。
从机器人基本功来看,无论是行走的稳定性,还是操作的灵巧度,Optimus都还称不上行业领先。国内机器人第二梯队的越疆、星动纪元,在运动控制方面可能还更胜一筹。到目前为止,Optimus并没有展示出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如果只看眼前技术表现,Optimus确实不够“稳”,但特斯拉真正的底牌,是它的“全栈自研”。
Optimus的28个关节全部采用一体化电驱模组,电机、减速器、编码器、驱动板甚至热管理系统,全部由特斯拉自研。这种从芯片到硬件的“垂直整合”,是初创公司难以比拟的。对比来看,市面上不少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在采购第三方电机,只做“控制集成”。
再看能源系统,Optimus使用特斯拉自产的4680电芯和自研BMS,而其他公司多依赖外购电池。芯片方面,特斯拉直接用自研的FSD AI5芯片,匹配自家纯视觉模型,省去了高成本的多传感器套件。
在AI训练上,特斯拉也走了一条独特路径。Optimus不再依赖传统的动作捕捉、VR遥控等方式收集数据,而是通过“人类视频”训练具身智能模型。这种端到端视觉学习模式,理论上能让机器人适应任何环境,且成本更低。
但问题是:理想归理想,现实中,2D视频训练的泛化能力仍有限。机器人要完成复杂任务,仍需大量带有3D坐标、6DOF位姿、物体轨迹等的多模态数据,而这类数据目前只能靠人工遥控采集,成本高、效率低。
此外,灵巧手的能力仍是整个行业的技术瓶颈,特斯拉也不例外。当前的Optimus在面对不规则物体、复杂抓取任务时,仍显吃力,核心问题是高质量训练数据不足,而非模型或硬件本身。
批评者认为,马斯克的机器人布局,是在电动车销量下滑、利润缩水时,借AI热潮“讲故事”。美国科技媒体Electrek甚至讽刺:“马斯克的机器人连爆米花都端不好。”还有人质疑,《大师计划》第四章更像是股东的“精神鸦片”,缺乏可执行性。
但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跑火车”。2016年,他在“大师计划”里就提出过自动驾驶、车队共享、太阳能屋顶等目标,虽有延迟,但最终大多落地——特斯拉也从年销几千辆变成了年销近200万辆的巨头。
Optimus的背后,不只是技术梦想,还有巨大的商业野心。根据最新披露,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制定了一个“疯狂”的未来:10年内将市值从1万亿美元干到8.5万亿,交付2000万辆车、100万台Optimus、100万辆robotaxi。要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需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这是全球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不是只靠嘴说。他最近豪掷10亿美元购入257万股特斯拉股票,直接提振市场信心,特斯拉股价应声上涨超8%,市值一夜暴涨1000亿美元。关键时刻,马斯克总能用行动把“梦”撑起来。
Optimus,短期看尚不稳,长期看可能是通向通用机器人的钥匙。它的问题不在“走得稳不稳”,而在“体系能不能闭环”。特斯拉押注的是全栈自研、数据飞轮、视觉范式的路线,这条路难,但一旦打通,将具备指数级扩张的潜力。
马斯克的Optimus不一定会是第一个成功的通用机器人,但很可能是最接近产业化的那一个。我们正处在AI与机器人融合的临界点,最重要的不是谁先做出一个“会叠衣服的铁人”,而是谁能撑到“机器人像手机一样普及”的那一天。
泡沫也好,梦想也罢,历史不会记住谁笑过谁,而只记得谁真的改变了世界。Optimus,不稳,但在路上。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