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抗战四年了才对日本正式宣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0 07:43 1

摘要:日本基于和英美的矛盾,想排除英美插手中日之间的争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沼,10月1日,日本内阁四相会议决定,在“军事行动取得成果与外交措施得宜的配合下尽快结束”战争。

日本基于和英美的矛盾,想排除英美插手中日之间的争端;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的泥沼,10月1日,日本内阁四相会议决定,在“军事行动取得成果与外交措施得宜的配合下尽快结束”战争。

这样,在中日战争激烈进行之际,日本示意欧洲盟国德国出面“调停”,他们已经准备在反共的旗帜下永结同心,以他们为轴心重建世界新秩序。

日本人看到了德国在中国的巨大商业利益,中德两国政府间“良好”的外交关系,加上德国又是自己的盟友,自当竭尽所能照顾日本的利益,对于这样理想的中介人,又怎能放弃呢?

德国此时也乐于扮演“调停”的角色。自20年代以来,德国一直同国民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此时,希特勒正野心勃勃地想挑起欧洲战争,因此希望日本在远东保存实力,以牵制苏联,必要的时候,给英法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以致命一击。

心心相印的德、日,终于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对中国政府实施劝降和逼降活动。

而由第三国出面接洽中日直接谈判,是国民政府的一贯政策。8月份,蒋介石就约见过德国大使陶德曼,提出希望德国出面调停。

日本政府并不是真想同中国政府停战议和,更不满足于占领东北和华北,而是要独占整个中国。

所谓“议和”,只不过是灭亡中国的另一种手段而已,在陶德曼“调停”期间,日军并没有停止军事进攻。

正当蒋介石在陶德曼的斡旋下,同意以日本的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并做出一定让步的时候,攻占了上海的日军,从三个方面直扑南京,欲置蒋介石于战败求和的绝地,愤怒与民族自尊心一下冲散了他比较勉强的妥协意向。

代写回忆录、家族史、企业史,联系刘老师

12月5日,在日军的隆隆枪炮声中,蒋介石痛别南京,他愤然宣称:日军不先退出中国,就没有和平可谈。蒋介石知道,真正决裂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1月18日,日本召回驻华大使,中国也召回了驻日大使,两国外交关系从此中断。

19日,国民政府针对日本的“一.一六”声明,发表《维护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的声明》,严正表示“中国政府于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以维持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的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同时在日军占领区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僭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然绝对无效。”

至此,陶德曼“调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国的抗日战争,处在一个利益纷争加剧,国际格局大变动的复杂环境之中,正确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国抗战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无疑是抗日战争中外交策略的重大问题。

坚持正面战场抗日作战的同时,蒋介石密切关注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极力捕捉每一个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转机。

9月,时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欧洲战争爆发了,蒋介石兴奋得如同见到了曙光,几年的死拼硬挡终于等来了国际形势的转机!

所谓“苦撑待变”,就是期待国际矛盾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使中国得到强有力的盟友。

1940年12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提供给中国1亿美元贷款的议案。为抵制日本霸占东南亚,英国随后也贷给蒋介石政府1000万英镑。

同时,史汀生和马歇尔同意调拨1100架歼击机,帮助保卫缅甸公路。

这些措施旨在使中国能继续战斗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制止日本向南攻击法国、荷兰和英国的领地。显然,美国把它的对外政策重点,从日本转向了中国。

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的炉边谈话,把中国列入民主制度的范围,并高度评价了中国的抗战。

月底,罗斯福要求国务院、财政部及陆海军各部门寻找可行途径,向中国尽可能提供军事援助,他本人还同陈纳德等商谈了各种秘密空战计划,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外交攻势开始有收获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苏德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也明显形成了反法西斯阵营,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已具有重要的地位。

蒋介石一直希望着列强的援手,但真的到了这个时候,他却发现不论是英国、美国、苏联等国,都没有把中国当作真正的盟友。

东京时间8日凌晨1时30分(夏威夷时间7日早晨6时),183架日机飞临毫无戒备的珍珠港上空,随着呼啸倾泻的炸弹、鱼雷,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在日机轮番轰炸袭击下,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40余艘舰艇被炸沉,188架飞机爆炸起火,4500名官兵伤亡。

同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在亚洲也发动了攻势,入侵泰国,直逼马来亚,英国最新式、最具威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令人难以置信地沉没在马来沿海。

对于英美在中国天津、广州、上海等地的租界,侵华日军也一一进行强占。日本以极其微小的损失,大大推进了侵略进度。

罗斯福向全美讲话,发誓要领导全国人民报仇雪恨!

中国重庆,苦撑待变的决策者,从珍珠港的火海中,发现一个坚强的战士在崛起,而自己与他正处于同一个战壕中,面对的是同样的敌人。

蒋介石掩饰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策之成就,至今已达于顶点。”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和日本实际上已处于战争状态,但是两国都没有宣战,鉴于日本没有宣战,特别是英美等国对侵略国日本的暧昧态度,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蒋介石,也决定不正式对日宣战。

为了配合美英行动,联合打击日本,12月9日下午7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在对日宣战的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结成侵略同盟(轴心国)的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也正式宣战。

就在国民政府发表宣战训令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致电蒋介石,向中国坚持抗日战争四年表示敬意,并呼吁共同协作打倒日本。

12月10日,蒋介石复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美国的援助表示谢意,并重申对共同的敌人而作共同之奋斗,竭尽所能,团结一致,奋斗到底。

为了早日促成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军事联盟的实现,蒋介石一再向美国表示,尽快成立联合指挥部,签订军事同盟协定。

在蒋介石一再敦促下,同时,也由于美国自身战略的需要,12月14日,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建议由蒋介石主持,于上12月17日前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以交流情报,共同研究远东陆海作战方案。

罗斯福也希望由此成立一个永久性机构,会议参加人员应包括中国、英国、美国、荷兰和苏联的代表。

蒋家王朝【第70期】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擅长撰写回忆录、家族传承史、企业发展史,如有需求咨询刘老师,欢迎交流。

来源:一平之声pYo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