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六年后,观众们却对《乘风2025》(“浪姐”第六季)怎么也爱不起来了,甚至纷纷在弹幕区吐槽“这不是我想看的‘浪姐’”。原因是实力超群的王蓉惨遭淘汰;文案女王房琪作为节目组锚定的流量,却因舆论和行为直接塌房;为制造话题节目组故意选周杰伦歌曲作为比赛曲目,还特意
想当年,《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中女概念开创者,以“三十而骊”打破年龄焦虑,凭独特立意成现象级爆款,风光无限。
可六年后,观众们却对《乘风2025》(“浪姐”第六季)怎么也爱不起来了,甚至纷纷在弹幕区吐槽“这不是我想看的‘浪姐’”。原因是实力超群的王蓉惨遭淘汰;文案女王房琪作为节目组锚定的流量,却因舆论和行为直接塌房;为制造话题节目组故意选周杰伦歌曲作为比赛曲目,还特意将镜头切给侯佩岑.......
种种操作让网友和观众直呼“大失所望”“难以接受”,也让《乘风2025》在内容策划、嘉宾选择、赛制安排等等中存在的问题无所遁形。
但真正让观众失望的,还是“浪姐”系列逐渐偏离了最初打破年龄焦虑的初心。从选人逻辑到节目设计,从话题制造到价值内核,这档节目正在消解自己亲手创造的“中女概念”。
从破圈实验到流量拼盘
先从表象的选人逻辑说起。早期“浪姐”注重去标签化的女性图谱构建,强调姐姐个人特质与故事性,而到《乘风2025》,明显能够感觉到节目组陷入了流量焦虑。
第一季“浪姐”在选手选择上呈现出独特的反差魅力。当宁静反问节目组“我还需要自我介绍吗”时展现的自信,张雨绮直言要挑战强者的率真,都生动展现了30+女性的多面性——她们既能身着华服优雅登台,也能穿着马丁靴坦率表达,在舞台上下都保持着真实自然的姿态。
郑希怡勾着梁咏琪的肩说“我们香港小姐不兴哭哭啼啼”,袁咏琳抱着吉他坐在台阶上哼《画心》,这些未经驯化的瞬间,反而拼凑出比影视剧更真实的女性群像,让观众看到这些女星不是模板化的贤妻良母或职场精英,而是带着人生阅历的“姐姐们”杀回来了。
那时节目组还敢于直面女性的“不完美”,王丽坤暴露舞蹈短板、黄圣依滑倒、钟丽缇调侃自己体力不支等瞬间都被播出,反而展现出女性在年龄面前的从容,以及直面衰老的勇气。
然而,当《乘风2025》开播,观众却难觅“姐姐”身影。30位选手中,29岁“准姐姐”近三分之一,吴宣仪、管乐、李艺彤、李嘉琦(辣目洋子)等95后成焦点,30+门槛形同虚设,被网友调侃“浪姐”从最初的年龄无界变为现在的年龄歧视了,甚至在用甜妹稀释“姐味”。
可以看出,如今“浪姐”的选人逻辑显现出价值偏移的隐忧,正在从“故事性”滑向“功能性”。陈德容自带怀旧滤镜,却在舞蹈环节显露出专业局限;房琪担心叶童的精力,实则折射出对成熟女性特质的认知偏差。当节目更倾向用话题热度替代真实的成长叙事,其立意难免被商业逻辑稀释。
追溯早期“浪姐”的破圈,是源于呈现女性的复杂面向,展现去标签的勇气。如今节目组的内容逻辑却发生了微妙偏移,请来“琼女郎”制造情怀共鸣、硬塞网红激发话题热度,当她们成为流量代码的时候,“浪姐”也从女性成长综艺转变成了明星社会学实验。
叶童在山顶被风吹乱银发仍坚持演唱、王蓉被淘汰后笑着说“我终于可以回家陪孩子”,这些真实的瞬间本应是节目的灵魂,如今却被淹没在喧嚣当中。阿朵当年在舞台上说,“女人最重要的不是年龄,而是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可惜节目组似乎早已忘了,勇气从来不是流量能算出来的。
从舞台革命到争议黑洞
本季“浪姐”为拯救口碑,采用“户外大冒险”的舞台设计,节目组将舞台搬进雨林、悬崖、沙滩,玻璃栈道倒映着椰林树影,无人机在夜空拼出“三十而历”的流光标语。
初看是惊艳的,比如叶童在山顶演唱《潇洒走一回》,身后是翻涌的云海;陈德容在溶洞里跳古典舞,光影透过钟乳石洒在水袖上。
但镜头拉近,海边风已经把舞台上的姐姐们吹得快站不稳了,却还得卖力唱跳,而户外收音更让侯佩岑的歌声混着“沙沙”的背景音难以修复。网友在弹幕里苦笑,“原来‘乘风’是让姐姐们在台风里疯,‘破浪’是让舞台在暴雨里漂。”
这种“舞台革命”的本质是对视觉奇观的迷信。第一季的《兰花草》舞台,阿朵赤脚踩在木地板上,民族银饰随着舞姿叮当作响,汗水浸透的后背让观众看见的是“去光环化”的真实。
而今的户外舞台,姐姐们在玻璃栈道上跳女团舞,每一步都要提防滑倒,表情管理被环境干扰,原本该传递的女性力量,被无人机的灯光和后期的滤镜稀释成了景区宣传片。
反过头再看第一季那些火爆全网的话题,真实得就像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宁静说“我不想成团,我就想赢”,张雨绮把“X牌”说成“叉叉牌”,万茜坐在角落安静弹吉他,这些未经设计的瞬间,让观众看到了30+女性的多元面貌。
这些姐姐当中,有人强势、有人迷糊、有人内敛,却都带着真实的生命力。那时#宁静拽姐#、#张雨绮虎#的热搜是观众对鲜活个体的自发关注。而到了《乘风2025》,这些热搜话题都带上了一股子工业味道。
陈德容和王蓉的排练争执被剪成“琼女郎vs实力唱将”的宫斗戏;房琪皱眉质疑叶童“精力不够”的片段被放大成“职场歧视”;侯佩岑演唱周杰伦的《晴天》,后期字幕刻意打出“前任金曲”......
这些被剪辑放大的争议点,像流水线生产的热搜词条,精准戳中观众的八卦神经,却让节目从“女性成长观察”变成了“明星抓马真人秀”。
第一季“浪姐”之所以能够封神,是因为那时候的“浪姐”是有痛感的。蓝盈莹为了练舞在膝盖上贴满膏药、伊能静边哭边练rap、钟丽缇承认自己体力不如年轻人但仍坚持排练......正是那些不完美的瞬间,让“三十而骊”的宣言有了重量。
还记得《推开世界的门》里,姐姐们沙哑的嗓音唱着“世界本该是你的游乐场”,唱哭了无数在年龄焦虑中挣扎的观众。
再看现在的舞台,却成了流量博弈的战场。吴宣仪团队的《风月》舞台完成度极高,却因投票争议被质疑“资本保送”;房琪的金句文案被扒出是裁缝式拼接,曾经被追捧的“才女”人设崩塌。
当节目组为了流量让30岁以下的“甜妹”占据半壁江山,当中女概念被拆解成年龄标签、怀旧情怀、异域符号的拼贴画,观众发现那个曾让女性看见自己的“浪姐”,正在把姐姐们变成流量棋盘上的棋子。
中女概念进入红海期
从“浪姐”第一季横空出世,五年过去了,中女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整个行业也在复制粘贴中走向同质化。短视频里的“中女逆袭”沦为妆容教程,连严肃的纪录片都在贩卖“更年期焦虑”换取流量。
而《乘风2025》面临的更深刻的危机,在于对中女价值的误读。中女的魅力从不是“逆龄生长”的神话,而是历经岁月仍敢重新出发的勇气。诸如《绽放吧!妈妈》这样的综艺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聚焦素人妈妈在家庭与梦想间的平衡,让观众看见中女在柴米油盐中的韧性。
这也反映出观众对“中女叙事”的需求升级——从“看姐姐发光”变为“看姐姐如何在生活里披荆斩棘”。中女市场的真正蓝海在于对“非典型中女”的深度挖掘,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每个在生活中乘风破浪的普通女性。“浪姐”走向话题性,本质是与观众的渴望背道而驰,反而让节目失去了自己真正的优势。
“浪姐”已经逐渐忘记,中女叙事的核心密码就是真实。观众向往的中女,不是被捧上神坛的完美形象,而是能映照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职场困境中寻找突破,在婚姻关系里守护自我价值,在年龄增长时重新定义梦想。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真实处境,才是真正引发共鸣的关键所在。
就像这一季中,叶童在雨林中说的“人生没有中场休息”,这句话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舞台多么特别和炫酷,而是因为它道破了中女在岁月里永不停歇的生命状态。行业需要意识到,中女市场的未来不在流量算计,而在价值深耕。多元且真实的叙事,才能让中女内容超越综艺范畴,成为时代的精神注脚。
站在2025年回望,中女题材的市场饱和恰恰孕育着新机。当同质化内容透支观众信任,“浪姐”口碑持续下滑、公众讨论度递减,这本质上反映的是观众审美的升级——不再满足于符号化表达,而是渴望见证成熟女性真实的生命历程。
“浪姐”与其追求流量密码,不如回归“展现女性力量”的初心,既要避免陷入常规套路,更要敢于突破框架,真正构建起属于新时代女性的叙事场域。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