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丘安泰刘氏,在明清时期曾经考取了八位士,另外还出过一位镇国将军和一位理学大师;明清时期,安丘刘氏的生员有546名之多,且纷纷著书立说,影响力巨大,其中,在明清时期安丘籍所任官职最高者就是顺治时来自安泰刘氏的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
文/李连科
安丘安泰刘氏,在明清时期曾经考取了八位士,另外还出过一位镇国将军和一位理学大师;明清时期,安丘刘氏的生员有546名之多,且纷纷著书立说,影响力巨大,其中,在明清时期安丘籍所任官职最高者就是顺治时来自安泰刘氏的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
安丘仅存的书圣王羲之行书——集王碑,集《王羲之书茂范刘公及儒人赵氏墓表》为明代艺苑奇葩,系礼部尚书、书法艺术大师王铎撰文。
这一集王碑石刻系石灰石质,高2.2米(包括碑额),宽1.2米,一面刻字,三面由砖砌“碑楼”,所刻文字清晰可辨,俊美飘逸。
刘正宗酷爱书法,特别是崇尚书圣王羲之的书艺,特请同朝为官的大书法家王铎,为其父母用书圣王羲之书法而集成。
刘正宗(1594—1661),即刘阁老,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明末清初重臣(另文介绍)。
长兄刘正衡、仲兄刘正鉴互为师友,苦读经史子集。他们的学风文采大为乡里儒学界所赞扬,誉称为北海刘氏“三株树”。
其实,在刘正宗之前,安丘刘氏家族就已经人才辈出。在安丘百名进士榜中,刘希孟、刘希龙兄弟都考中进士,开明朝兄弟同中进士之先河,即在族引中所说的:兄弟双进士,科第开头筹。
刘希孟(1536-1597),字醇甫,号泰岩,刘希龙六弟。明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历任安邑县令、河津知县、兵部主事、吏部考功司正郎、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职。任职河津时,邑内土地贫瘠,其多方赈济安抚乡民,逢灾年歉收,捐俸银救济百姓,百姓得以存活下来。任吏部考功司,主管全国官吏任内届满优廉考核,其忠于职守,两袖清风,一丝不苟,为朝廷选拨了大批优秀人才。万历二十年辞官归里,在家乡建“四休亭”,时与文墨故交谈诗论画,把酒问盏,怡然自乐。
刘正衡(1589-1657),字元定,号思石,刘希孟之孙,正宗长兄。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太平府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河南信阳道副使、浙江温处道副使、山西冀南道佥事、广东按察司副使等职。为官刚正廉明,不附权贵,为人是非明辩,朴实笃厚。任职刑部时,秉公执法,判案公允,部无逾案,狱无冤民,因政绩卓著而擢升。知太平府时,催交皇粮国税得法,百姓不扰乱,踊跃交纳,被上司举为“廉能第一”,乡绅百姓刻石颂之。任职河南信阳时,遭李自成起义军攻城,时信阳已是孤城危矣,其率全城兵民严防死守,城池百姓得以保全。后因不屈督师杨嗣昌淫威,以“不长于兵”为由贬谪山西任职。明亡,与弟正宗南下金陵,辅佐福王。清初顺治帝起用前朝旧吏,仍以副使录用,其以目疾表辞假归。
刘祚远(1611-1673),字子延,号石水,别号鹤林,刘正宗从孙。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科给事中、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主事、历稽勋郎中、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正卿、直隶巡抚提督军务总理粮饷,副都御史等职。任内清慎称职,秉公办事,廉洁尽责,官职不断擢升。顺治十四年秋奉旨典试陕西,有奸吏徇私作弊,被其立案严惩,全省典试肃然,顺治帝闻奏报,大加赞誉。顺治十八年刘正宗案起,刘氏子孙俱受牵连,逐罢官归里,回乡后,灾年歉收,在城皇庙设义仓,赈济灾民。倡议绅士,修建城防。见汶水泛滥,十年之八、九年灾及南岸数十里村庄,倡导官绅百姓,自韩吉村以东筑堤四十余里,水灾得以防,乡民称之“刘公堤”。
刘希龙(1493-1546),字仁甫,号云川,刘希孟长兄。明正德九年甲戌(1514)进士。历任工部主事、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河间通判、卫辉知府、河南按察司副使等职。为人正直忠厚朴实,为官勤谨清廉,刚正不阿。授命监督乾清宫修缮工程时,因不屈从大宦官偷工减料冒支工饷,私分库银,被诬罪名逮捕入狱。官户部主事时,负责经办运送辽东军饷事宜,又兼察验仓储,所经手库银数万两,无丝毫入己,一尘不染,口碑甚佳。擢升户部郎中,任内督办粮储,国仓丰盈,严惩不法奸商恶意囤居,市粮价稳。守卫辉府时,郡内有一大淫贼白日入良家奸污妻妾,没有人能制服他,一时人心惶慌,民怨四起。其微服私访,于街巷百姓闲谈中,查得线索,命吏捕之,立毙杖下,百姓呼之“神明”。捐俸重修卫辉城内的比干祠和钟鼓楼。卫辉属明汝王封地,其不屈从汝王的淫威,屡遭造谣诬告,皆查无实据。因政绩显著,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嘉靖十一年辞官归里,迁居王封村,建“水东亭”。
刘正谊(1630-1689),字纯一,又字喻一,号梦熊,刘希孟弟希程之孙。清顺治十一年乡试武举第八名,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武进士。会试时,顺治帝亲临典场,其武艺出众,力克群雄,为应试武举中佼佼者,得到了顺治帝的赏识,亲赐弓矢,欲诏其为御前侍卫。因族兄刘正宗案起,朝中族人俱受牵扯,而未竟其用。山东巡抚闻知,招至麾下当差。自幼习武,曾拜师数载,长年不辍,为刘氏众多武举中唯一武进士,秉性耿直,嫉恶如仇。顺治十八年随巡抚东征栖霞讨伐土寇,其勇英善战,武艺高超,力挫群匪。其在军中,勤勉尽责,时有军吏李自昌无故被笞打,其非常气愤,怒辞官告归,终身不出,在家习文弄武,颐养天年。
刘其旋(1719-1752),字履夫,号川南,刘希龙后裔刘源深玄孙。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乡试解元,乾隆七年壬戌(1742)进士。授嘉定知县、泰安教授等职。自幼聪颖,六岁能通读《论语》。以文学著称于世,有“博雅”之称。会试时,因乡试时文墨已得到诸王公大臣的赞赏,大学士阿尔泰赏其才,欲收门下,同窗暗示若拜谒可进翰林院,其不阿附权贵,张榜时被录于三甲之末。乾隆十二年帝东巡时,其奉旨撰东巡盛典文,其文洋洋大观,华章精美,被刻石于泰安府学宫,御赐其泰安教授。乾隆十五年县试,时作弊之风甚,其择高阔地结芦棚数间,棚外立桩结绳,非应试者不得入,吏严巡守,其搭高台视之,考纪肃严,为乡试、院试选拨了优秀人才,得到了学使的称赏。其文章精美,章法严谨,其作品多载入《山左文钞》,传世著述有《南巡盛典恭纪与所集》、《御路古迹及川南诗文》。乾隆十八年卒于任上。
据《清史稿·儒林传》记载,刘源渌,字昆石(右?),号直斋先生,清初著名理学家,安丘县贾戈镇刘家沙埠村人。年14而孤,事母有孝名,后为廪生。明末大乱,他辍学家居,随其仲兄率本村群众筑土堡以防劫掠。社会稍微安定后,便专事耕读。后专心攻读宋明儒家著述,尤其笃信朱熹所创立的理学。他精读《朱子》25卷,集朱子书写成《续近思录》。他说;“学者居敬穷理,皆法先王而已。‘小心翼翼,昭示上帝’,居敬之功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穷理之功也”。根据朱熹“居敬穷理”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方法,每日五更起拜谒朱子祠,然后与弟子讲论朱子理学,常常讲到深夜,深得周围名人学士的称道。著有《读书日记》《周易解》《四书补注》《小学补注》《或问补注》《礼仪经传通解》等书。其所著《续近思录》《读书日记》入国史馆,《清史稿》有传。他治学以“敬义”为本,以“格物致知”为先,追求所谓“不获其身,不见其人”的境地,完全恪守程朱理学,影响了一大批人。《清史稿》追述说:安丘的张贞,昌乐的阎循观、周士宏,潍县的姜国霖、刘以贵、韩梦周,德州的孙于盤、梁鸿翥,胶州的法坤宏等文人名士,崇尚刘源渌的理论,继续研究他的著作。
刘源渌《记疑》二十四卷,《冷语》五卷,及《近思续录》等三部书都被收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足见刘源渌在清朝的学术影响之巨大。在四库全书这一全国性文化建设工程中,其专业著作几乎全被收录,这是极为罕见的。
在人才辈出的安泰刘氏家族中,有这么一位进士,还参加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鸦片战争,这就是抗英名将刘耀椿。这在潍坊历史上,是仅有的参加鸦片战争的将领。
刘耀椿(1783-1858),字庄年,刘希龙后裔刘源渌远孙。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曾任安徽颖上、阜阳知县,六安、泗洲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兴泉永道、四川按察使等职。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任颖上知县时,捐俸银千余两,组织百姓修堤,根治了连年汛期的水患;任安庆知府时,又捐俸银两千余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连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灾,他所建的堤坝,百姓称之为“刘堤”,并立碑刻石以示后人。任阜阳知县时,境内匪患横行,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设计招抚了众匪,消除了匪患,百姓感恩,称之为“刘青天”,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立石曰“刘泉亭”。
因政绩突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被擢升为福建兴泉永道,驻守厦门,抵御倭寇。他又捐俸银数千两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道光十九年(1839年)12月,原两广总督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邓廷桢抵任后,立即会同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和兴泉永道刘耀椿,认真设防备战,采取“以守为战”的策略,保卫海疆。刘耀椿在所属地区,积极执行邓廷桢严厉查禁鸦片,坚决抵抗侵略政策,申明赏罚,组织地方的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颇见成效。
1840年6月,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其率厦门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向厦门发动猛烈进攻,其冒炮火亲临前线指挥官兵抗击英军,战斗十分激烈,击沉敌舰六艘,激战两昼夜后,因兵力、弹药不足,致厦门失守。后擢升为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又诏罢官。于是告病归里。咸丰五年,其主讲济南“泺源书院”。又讲学青州“云门书院”,在青州时,编纂了《青州府志》。因协助官府操办团练有功,又被赐六品衔。其一生不但政绩显著,且著述颇丰,传世著述有《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颖上县志》和《青州府志》等。
在安丘安泰刘氏家族中,有这么一位将军非常特殊,他历经明清两朝。他既是郑成功的总兵,南征北战,又是清朝的镇国将军、昭武将军,监修过安丘县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这部《安丘刘氏族谱》也是由他主持编修的,可谓文武兼备。
刘正学,字止一,号岱云,明天启元年八月十日生,季木公刘如棆长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土寇攻城,御欲(应为却)之,四年(应为月)福王监国金陵,改元弘光,携家南渡,至淮阳,藩镇刘泽清欲留用,不许;抵金(陵),宁南侯左良玉招之于楚,亦不就;居穷巷,日食维艰,苦不堪言。清顺治元年十月以儒生授守备,二年五月大兵入金陵,破之,寄籍广州定州。七月授南游击,三年十月破敌于信宜,升参将,五年正月升南韶副总兵官,大寇李兴绰号潇(应为繍)花针掠南阳破之;八月被信丰败将杜永和执于舟中,旋释去。六年正月升南韶总兵官、都督签事,四年授镇国将军,五月致仕。六月领军西宁,十一月配辛夫人归自广州。九年三月归自粤中,十年三月授文登守备,十四年三月转济南浮标中营游击,授昭武将军,十七年二月归。康熙十一年二月建支祠于儒林庄,十月监修安丘县志,十四年六月修族谱总其成,十七年正月南游江、浙及冬而还,卅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卒。
安丘安泰刘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曾经考取了“一门八进士”,“兄弟进士”。在抗敌入侵方面曾经荣为“抗英名将”“镇国将军”名扬乡里。进士刘源渌,清朝大学问家,他多部专著入“四库全书”,并且创造了自己的学说——理学。
2019年10月30日
于安丘三元书屋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