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学家对易中天评价那么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04:02 1

摘要:在那个适宜的舞台、适宜的时期,当央视平台背书、学者文人身份、三国历史热度、自身独特魅力、特色解读诠释、大众对泛知识的迫切需求、信息传播的历史窗口等诸多元素共同汇聚,时来同力,一炮而红。

翻看过易中天的“帝国与共和”三部曲,觉得更像故事而不是历史。
昨天听了某985历史系教授的讲座得此疑问。

分割线以上是原提问,是三年前我在高中一年级时听完一个历史教授的讲座后提出的疑问。

现在回想,我当初的看法有些问题。我的提问以偏概全了,一个历史教授并不能代表历史学家们和历史学界。

另外,我本人对易中天先生没有任何恶意。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易中天是个传播学高手,以其所处年龄层而言,甚至可说是现象级的传播学奇才。

他是中文系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学。

所以,如果你将易中天视作一个,以学者身份讲述其专业领域以外的历史说书人,那就很清晰了。

在那个适宜的舞台、适宜的时期,当央视平台背书、学者文人身份、三国历史热度、自身独特魅力、特色解读诠释、大众对泛知识的迫切需求、信息传播的历史窗口等诸多元素共同汇聚,时来同力,一炮而红。

他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能力与特色,离不开他对新时代传播学的超凡理解与绝佳适应,更离不开其他几项成功要素。应该说百家讲坛和易中天是相互成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传播连接释放巨大影响力,而塑造了一个“易中天现象”。

受众广,易听懂,传播强,影响大。要做到这几点,其实很不容易。但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隐形但十分必要的准绳前提,那就是观点应当是严谨审慎、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的。对于历史工作者来说,要认真地讲明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如果要保证专业性、严谨性,兼顾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则是很高难度的事情;如果为了后者而牺牲前者,则是很多历史学者不愿尝试妥协的;如果无法兼顾,为了突出实现后者,那么不得不牺牲的是哪部分?

这就是问题和争议所在。正是基于央视平台和百家讲坛的强力背书,很多观众起初就被间接塑造了认知,他们并不了解易教授的研究领域,而是天然地认为他是历史领域的专家,而加强了对其观点的信服感。但实际不是,他是中文系的。这层影响对其助力是不小的。

这已经不是文史不分家的研究时期了。以当代史学的研究范式与基本要求来说,易教授的一些观点是不够严谨的,有着强烈的主观倾向,既收获了相当数量的拥趸,又引来了对立面的聚讼质疑。对其观点,连我这样一个工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都能看出一些问题,更遑论那些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了。那么,历史学界对易中天评价不高或偏低,是很自然的事情。

对于一些人物与事件的判断,他采用的是一种略显轻佻的主观臆测式的分析、解构与诠释,好发高论,却又剪裁成论、似是而非。姑且,也可以称为一种比较个性的特色史学思维吧。

所以,一方面,他对于民间历史文化的传播,有着突出贡献,这是无法彻底否定抹杀的;

另一方面,他也乘了时代东风,其成功也有相当大部分是借助平台环境因素和传播加持条件,他的一些争议观点应当辩证看待,而不宜盲从信服。

再如果,你把他降格平视为一个以学者身份讲述其专业领域以外的历史说书人,那能够很好理解正反两面。

最后,我其实好奇这样一位传播学奇才型的学者,在自身领域做学术研究和在历史领域做泛化传播之间,是如何做到自如切换的?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言论与作品的?易氏《中华史》所呈现的夏娃女娲问题在史观上令人惊讶,始皇帝议帝号事件中的史料辨析也让人瞠目,自不必再说他那著名的对德莫式民主孩童般天真的想象、赞颂与向往了。这些无疑,又放大了争议。

从其过往言论来看,易教授是自信高傲而又重视批判价值的,但一个真正强大自信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其首要的正视批判对象,理该是自己的言行。而这些,对于他,则是很缺失的。那么,其所谓的批判性,也便失了相当成色。

来源:时光漫游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