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奴隶劳动。所谓十千维耦,就是成上万对的农夫(奴隶),同时干活,在监工的管理下干活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井田制。孟子的井田是孟子的理想,是信口而言,没有可行性,是不真实的
周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奴隶劳动。所谓十千维耦,就是成上万对的农夫(奴隶),同时干活,在监工的管理下干活
诗经卷21,小雅六,
21.1 《甫田》(歌颂他们的农业大丰收)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看那广阔的大田,每年收获千万石。我取那陈旧的,喂养我的农人。自古以来就是丰年,如今前往向阳的田地。有的人在中耕除草,有的人在培根加粪。小米黄米密密麻麻,待到长大成熟之时,英俊的田官向我进献。
噫暿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榖。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成王祈祷:祖先啊!我明确的向你禀告:此时我要率领农夫(奴隶),播种百榖。命令田畯赶紧发出你们的农具,在见方30里的地区,大力从事你们的农耕,形成一支上万对的农夫劳动大军。
说什么公田百亩,那是扯淡。战国时,这种奴隶大生产的制度开始崩溃,所谓礼崩乐坏。开始进入农奴社会
历史上的和军垦民垦,均田那是现实的行为,都是农奴社会的一种方式。
屯田是招募农民和利用士兵垦种土地的一种措施。前者称民屯,后者称军屯。在汉代,无论哪一种屯田都具有军事的性质。秦王朝时已开始在边境屯垦。“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悆收河南地,因何为寨,筑44县临河,徙适戌以充之。”汉武帝时大规模的迁徙贫民到边地垦殖。
垦田田制度,从从汉初就开始,一直到三国
《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关东平民徙陇西 北地 西河 上郡 会稽凡725000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 吏民于边”。“元鼎六年……分配武威 酒泉地置张掖 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垦田,那就是在荒芜的土地上,召集流民进行开垦,什么?孟子说的井田制不是说把土地分成九块,一家人家100亩。这里没有什么公田,而是完全把开荒地分给农民,然后收取50%的农作物。
民屯 ,农民向国家交纳的地租和田税其数量大概接近产量的50%。《居延汉简》“右第二长官处,田65亩,租26石”。按照简文田65亩,租26石的比例来看,租额在40%和40%以上。垦田的农民,一方面承担了沉重的租税,一方面还要负担边地的治河,修渠,兴修水利等工作。(就是农奴)
曹魏时候除了上述民屯以外,还有军屯。军屯有两种,
第一种,是为了巩固边防和军事上的需要,在边界地区的军屯;第二种是军事长官在驻守地所建立的军屯。
第一种生产出来的粮食全部归入军仓。第二种士兵大都带有家眷,参加生产的既有士兵本人也有家属。产品的分配方式,跟民屯也差不多。《晋书傅玄传》说,“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对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
孙吴也像曹魏一样,推行屯田70多年,既有民屯也有军屯。蜀汉的屯田主要是军屯。三国时屯田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剥削越来越重,对人身的控制太强,以及豪门的侵占渐渐维持不下去,而趋于瓦解。
均田
历史上,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后,在大量的土地上进行了授田,把他们的游牧部落变成农业部落
授田是按照他的部落成员的人数的奴隶数和工具牛羊数进行授田。贵族占有的奴隶多,牛羊多,他分的田就多,平民占的奴隶少,牛羊少,他的分到的土地就少;
关于授田的规定:露田,是规定种粮食的耕地。
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田四十亩,妇女二十亩。奴婢按照普通男女一样授田给主人。如有耕牛一头牛加授30亩,但四头以上,不再授田。
休耕两年的男子加80亩,女子加四十亩。原规定的授田称正田,因休耕增加的受田称倍田。
不知道为什么,以后的历史学家把它叫做均田,其实一点也不平均
这种授田制度一直延迟到唐朝初;这里也没有什么公田的制度,而是收取租庸调
网友,把井田,垦田和均田混淆在一起,这是无知!
来源:神秘高山6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