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头发花白的华人工程师站在证人席上,面对台积电律师的逼问,突然摘下眼镜擦拭泪水:"我们从未主动侵权,但必须承认,在追赶过程中确实存在疏漏......"
2009年11月3日,美国加州奥克兰联邦法院。
一位头发花白的华人工程师站在证人席上,面对台积电律师的逼问,突然摘下眼镜擦拭泪水:"我们从未主动侵权,但必须承认,在追赶过程中确实存在疏漏......"
旁听席上的《电子工程时报》记者清晰记得,这位时年61岁的企业家说完这句话后,法庭陷入了长达30秒的沉默。
这个被业内称为"中国芯片史上最悲壮一幕"的主角,正是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
当年这场败诉让中国最大芯片代工厂赔付2亿美元现金及10%股权,更直接导致创始人被迫出局。
但鲜为人知的是,正是这次重创后,张汝京带着团队在上海浦东某快捷酒店连开三天闭门会,留下了改变中国半导体命运的"九人密约"。
"Jimmy(张汝京英文名),德州仪器给你留着副总裁位置!"1997年,在德州仪器工作20年的张汝京提出辞职时,时任CEO安吉伯三次飞抵中国台湾挽留。
这位参与建设德州仪器全球9座芯片厂的技术骨干,彼时已在业内声名鹊起。
张汝京的辞职理由简单得令人错愕:"父亲临终前说,应该回大陆建芯片厂。"
这位上海交大机械系毕业的工程师始终记得,1949年随父母赴台时,父亲张锡纶说的那句:"中国强盛需要工业,而工业需要钢铁和半导体。"
在台湾世大半导体任总经理期间,张汝京用三年时间将月产能从3万片提升到12万片。
2000年春节,当他把大陆建厂计划书提交董事会时,等来的却是公司被台积电50亿美元收购的消息。
"张总在办公室枯坐整夜,烟灰缸里插满烟头。"前秘书林淑娟回忆,正是这次收购,促使张汝京做出人生最大胆的决定——北上大陆。
2000年8月,张汝京带着台湾团队在上海浦东张江"玉米地"打下第一根桩。
时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江上舟提供了关键支持:"当时我们拿着规划图站在稻田里,江主任指着远处说'这里要通地铁,那边要建学校',后来全都实现了。"
建厂初期遭遇技术封锁:美国禁止0.18微米以下设备出口,荷兰ASML明确表示不向中国出售光刻机。
张汝京发挥"全球采购大师"本色,通过拆分订单、第三方转口等方式,从日本、新加坡甚至以色列凑齐设备。
"那段时间张总每天只睡4小时,办公室挂着'距离首片晶圆下线还剩XX天'的倒计时牌。"中芯国际001号员工王宁国说。
2001年9月25日,中芯国际首片8英寸晶圆下线,比原计划提前半年。
这个速度震惊业界:台积电建同等规模工厂需要18个月,中芯国际仅用13个月。
但光速发展埋下隐患——为追赶技术差距,中芯国际从台积电高薪挖来120名工程师,这成为日后诉讼的导火索。
2009年败诉后,张汝京在给员工的告别信中写道:"人生总有高峰低谷,重要的是低谷时不要丢掉信心。"
据与会者透露,在浦东某酒店的密谈中,九位核心高管达成共识:中芯国际必须完成三大任务——突破28纳米工艺、建立FinFET研发团队、培养本土设备工程师。
这些承诺在十年后开花结果:2015年中芯国际28纳米量产,2019年FinFET工艺研发成功,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
而当年参会的杨士宁、邱慈云等人,后来分别成为长江存储、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技术中坚。
2014年,66岁的张汝京创办上海新昇半导体,主攻12英寸大硅片。
当时全球前五大厂商垄断90%市场,日本信越化学放话"中国人做不出300毫米硅片"。
张汝京带着团队在临港基地连续攻克晶体生长速度控制、缺陷密度降低等技术难关,2018年实现量产时,把硅片价格从120美元压到80美元。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70岁的张汝京转战青岛创立芯恩集成电路。
他首创的"共享式IDM"模式,让设计公司与制造厂共享产能,在2021年芯片荒期间大显身手。
芯恩员工透露,张汝京至今保持早晨7点到厂习惯,午饭常在测试车间和工程师一起吃盒饭。
翻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0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不足5%,2022年提升至17%。
中芯国际、长江存储、中微半导体等企业的技术骨干,超三分之一有中芯系背景。
张汝京培养的"芯片军团"正在各个关键节点发挥作用。
在刻蚀机领域,中微半导体尹志尧团队突破5纳米技术;在存储芯片战场,长江存储推出全球首款Xtacking架构3D NAND;在设备材料环节,沈阳拓荆的王毅团队实现PECVD设备量产......
这些突破背后,都能找到中芯国际早期技术攻坚的影子。
2023年4月,74岁的张汝京在南京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坦言:"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时间。"他给出两组数据:中国大陆芯片人才缺口30万,14纳米以下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
但这位老人依然乐观:"我刚入行时,德州仪器的晶圆合格率只有30%,后来提升到98%。中国人从来不缺智慧和毅力。"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