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淠河,是六安境内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流,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六安人,现在《新华词典》以及官方指定的读音是淠(僻pì)河,但是,淠河的真正读音应该是沛(pèi)河。
淠河为何读沛河
作者:姚俊
淠河,是六安境内非常重要的一条河流,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六安人,现在《新华词典》以及官方指定的读音是淠(僻pì)河,但是,淠河的真正读音应该是沛(pèi)河。
首先,“淠”字由“沛”演变而来,淠河,上古时期就叫“沛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研究专家,文字学和历史学专家宋镇豪,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明确指出,甲骨卜辞中的“沛”,就是现在“淠”,当时商王朝进行过多次占卜,并将占卜的时间、地点以及占卜的事由记录在甲骨上。
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在研究一条残辞的时候,也提到了“涉沛”一词,这就是商王沿淠河而上,到“英、六”地区讨伐三苗和皋陶后代的事件。
皖西古代史研究专家姚治中教授,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我们的母亲河叫淠(沛pèi)河》,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详细说明了淠河读音的形成以及它的历史发展,再次证明了读成“沛河”的历史,至少已经延用了3000多年。
第二、淠河读成“沛河”,并不是方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淠”的读音有两个,一个是“沛pèi”;一个是“僻pì”。
关于“淠pèi”的解释是“多、茂盛”,《诗经·小雅·小弁》里有“有漼(cuǐ)者渊,萑(huán)苇淠淠”的诗句,这里的“淠淠”就是指芦苇丛生、水草茂盛的样子,这恰好表现了淠河水草丰美,水流充沛的状态。古人后来把“沛河”改成“淠河”,相信一定是为了水草“淠淠pèipèi”的表达,因此,淠河读成“沛pèi河”是非常合理的、恰当的、准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淠”的另一个读音“僻pì”,唯一用在“淠河”这个名词上,这个“pì”音成了“淠河”的专有读音。很难理解这里的用意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说是根据古音衍生而来,这也说不通。淠河,曾经也称沘(bǐ)水、白沙河;《康熙字典》关于“淠”的解释为“音濞,水名”、“音霈,動也”;《說文》中记载:“水,東入淮。亦作渒(pài)”,《水經》上就写到:“淮水又南北,渒(pài)水注之”。所以说,即便是古音,也跟“僻pì”音没有关联。
第三、淠河的“沛pèi”音,是淠河流域一带所有居民的唯一读音。淠河的源头为两条河,即东淠河和西淠河,东淠河发源于霍山县境内的挂笼尖和岳西县境内的多枝尖;西淠河发源于鄂皖交界的三省垴,东、西淠河在裕安区的两河口交汇后称“淠河”,然后流经六安市区直至寿县的正阳关入淮,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
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无论是淠河源头的山里人,还是淮河岸边的六安北部人,也无论是读过书或没读过书的人,过去一直把“淠河”读成“沛河”,从来没有读过淠(pi)河,而且,在过去的官方文件、资料、广播、教材以及人名、地名、店名中,“淠”都是读成“沛”。例如:皖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刘淠(pèi)西、北门的淠(pèi)声剧场、鼓楼街的淠(pèi)河酒家等。
在书面文字中,“淠”与“沛”也是相互共存,在官方资料和私人书信中,都经常见到以“沛”代替“淠”,可见淠(pèi)河的读音,早已形成了稳定的语言生态,是历史传统下的共识。
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并未收录“淠”字,说明至少在1985年之前,“淠”并不是异读词,它的读音只有“沛pèi”。但是在后续的修订中,《新华字典》开始确立“僻pì”为规范读音,后来,各种现代汉语工具书也逐步将“淠”字作为水名时,统一标注成了“僻pì”音,并把该读音纳入普通话标准体系。
这个决定是不科学、不严肃、不合理的,也是违反原则的。
对于地名的读音,语言学上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遵循“名从主人”,也就是说,要遵从“主人”(名称拥有者)的习惯,以当地人的读音为主,其他人不该轻易取消或改变,并最终把当地人的读音,纳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从这一点来看,把淠河标注成“淠pì河”,显然是违反了“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
把“淠pèi河”改成“淠pì河”,这不仅是读音好听不好听的问题,更主要是割裂了六安的传统历史文化。淠河是六安人民的母亲河,我们怀有深厚的感情,淠(沛pèi)的读音,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也代表着地方的文化象征,我们有责任保护淠河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完整性。
希望六安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向国家语委反映,纠正淠pì河的读音,尊重历史传统,延续文化脉络,让淠河还原它本来的读音,让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把淠河读成淠(沛pèi)河。
——完——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六安新闻网《“淠”字探源》一文
来源:六安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