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修不是真的 “邪”!年轻人的解压新玩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5:09 1

摘要: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看似不正经的小创造来缓解压力。有人把它称作“邪修”——并非放纵,而是激活创造力与愉悦的练习;在不搭界的联想里,我们重新发现好奇与轻松,也因此有了更多谈资与社交的入口。只要守住三条底线: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大胆地去做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看似不正经的小创造来缓解压力。有人把它称作“邪修”——并非放纵,而是激活创造力与愉悦的练习;在不搭界的联想里,我们重新发现好奇与轻松,也因此有了更多谈资与社交的入口。只要守住三条底线: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大胆地去做那些荒诞的想象,生活会因此多一份生动,多一份尊重。

本文约1546字,阅读约需5分钟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到底什么是 “邪修”?它为啥突然火了?

最近刷社交平台时,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些 “离谱又好笑” 的内容:有人把猪油放进微波炉,盯着融化的油脂拍 “解压小剧场”;有人在巧克力里滴上几滴威士忌,晒出 “黑暗料理却意外好吃” 的测评;还有人把复古碎花裙和未来感金属配饰搭在一起,自称 “穿越风ootd(今日穿搭)”—— 这些被年轻人戏称为 “邪修” 的操作,正在悄悄成为新的解压潮流。

微波炉炼猪油

邪修既不是宗教式的修行,也不是迷信;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日常的创意游戏与心理自救法。做一些看起来不正道、很不正经的小事,比如把咖啡和茅台放到一起。支持者认为这种做法能激活想象、释放压力、制造社交话题;质疑者担心越界带来的安全或伦理问题。因此,如何把“荒诞”变成有分寸的创造性解压术,成了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

冰块给手机降温

我个人觉得,这种“邪修”并不邪。首先,它满足了人类的创新兴趣。我们常以为创造只属于那些宏大的发明,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还有一种“小创造力”:它体现在日常,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联想在一起、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愉悦。这些看似“不可搭界”的搭配,其实就是创造联想能力的一种体现。人在这种不搭界的联想中会感到快乐。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新鲜事。人类一直在做这种“邪”的事情。比如美人鱼——把人和鱼的身体结合;猪八戒——把猪头与人的身体联系起来。这类看似怪诞的形象,其实是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打破常规的思维会带来快,只要我们去做这种不搭界的想象,就会觉得开心。这就是我常说的,用“不搭界的修炼”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的方法:它激活创造力、带来愉悦感,同时也是增加谈资、连接他人的重要方式。

另外,做这些“邪道”的事还能加强社交联系。喜欢“邪”的人愿意与其他同好相聚,因为共同的趣味本身就是社交的粘合剂。因此,这个“邪道不邪”——它是一种积极心理的体现。有时候看起来很正统的做法,反而可能更“邪”:一些号称灵修或迷信、看似正经的做法可能更有害。而年轻人的尝试、随意发挥与联想,往往恰恰体现了活力与积极的心态。

当然,我建议大家去做这些看起来不搭界的事,但需要遵守三个原则

不能伤害自己—— 别把自己搞惨了、把身体弄坏了,那就得不偿失。

不能伤害他人—— 不能把别人牵连进危险或伤害里(比如拿微波炉开玩笑去做危险物品,那就彻底不行)。

不能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 —— 做事要有底线,不能触碰社会规范与法律红线(比如违法乱跑等极端行为不可取)。

只要不违背这三条底线,任何看似“邪”的小创意都有其积极意义:它能带来创造的快感,强化社交,作为情绪调节的安全出口。愿大家在保持底线的同时,允许自己偶尔“不正经”一下——那也许正是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良方。

结语

生活不必总是严肃正经,允许自己偶尔去做一点不搭界的小创造,那是一种温柔的自我疗愈。只要我们守住三条底线——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违反公序良俗与法律,那些看似“邪”的尝试就可能带来创造力、快乐与新的社交连结。勇敢

为啥孩子宁愿独处,也不跟家长聊天?“空心娃” 现象背后,藏着多少家长没懂的成长痛?9月23号晚上19:30清华彭凯平教授与人大梁鸿教授重磅对谈!从真实少年故事切入,教你打破情感隔阂,真正听见孩子的心声。不管你是焦虑的家长,还是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普通人,这场直播都值得蹲守,用理解,拉近与孩子的内心距离!

更多幸福心理课

▼ ▼ ▼ ▼

来源:彭凯平教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