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中国向柬埔寨派出中医抗疫医疗队,在疫情肆虐的艰难时刻,用中医药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医疗队克服语言障碍、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以仁心仁术守护当地民众健康,更以“授人以渔”的精神播撒希望。
2021年,中国向柬埔寨派出中医抗疫医疗队,在疫情肆虐的艰难时刻,用中医药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医疗队克服语言障碍、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以仁心仁术守护当地民众健康,更以“授人以渔”的精神播撒希望。
作为首批派驻柬埔寨的中国中医医疗队成员,他们肩负使命,跨越山海,用仁心仁术与严密的防疫措施,守护异国百姓的生命健康。一路走来,中国医疗队不仅治愈了身体的病痛,更在中柬两国人民心间,播下了友谊与信任的种子。
中国援柬医疗队在柬埔寨合影。
让建章立制成为守护我们安全最坚实的防线
刚到柬埔寨的那段时间,我们住在一家中资企业的宿舍。说实话,远比想象的艰难。虽然我们是国家派遣的援外中医医疗队,但真正落地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
那是我们在金边辗转十几家酒店之后才找到的一个合适驻地。有院子、有独立区域,不会和外人混住,这对防疫至关重要。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得从零开始建起自己的管理体系——既要守住健康底线,也得兼顾团队成员的情绪和日常生活的便利。
制度是援外工作的基石。疫情之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发热门诊、没有定点收治医院的环境。新冠感染患者甚至直接走进我们的中医门诊要求看病、开中药。我们穿着的是普通的白大褂,不是防护服,面对的是可能阳性的患者。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到“零感染”?靠的就是一整套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
我们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和医疗队管理组,我是医疗专家组的领队,还有1位副领队、1位队长、2位副队长,我们几个负责制定制度、分派职责。大家集思广益,把在北京的经验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条一条列,一条一条磨,最后整理出十多项制度和预案,从驻地管理、出诊防护、感染应急,到生活起居、购物出行、医疗操作等,事无巨细。
驻地管理是我们第一个重点攻克的环节。每个人进门必须脱下外出衣物并立即浸泡、消毒及清洗。进门就设有洗衣盆和消毒液,泡衣服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我们医疗队的一位医生,因为没注意药水的比例和时间,刚到柬埔寨不久就把医疗队的队服泡烂了。
看诊防护同样必须严密。患者一进入诊区,门口就有专人为其手部和全身喷洒酒精消毒。我们要求患者戴口罩,看舌苔时要提供照片,不能直接面对;摸脉之前要先为其前臂消毒;每天看完病后,所有桌面、椅面、诊具都要用消毒液擦拭,做到无死角。所有清洁工作都由队员自己完成。我们擦桌子、拖地,每天都和消毒液打交道。
即便回驻地,消毒流程也不放松。我们要求所有人下班脱下白大褂,换上干净衣物再上车。护士长在门口收集口罩,每人摘下N95口罩投入垃圾袋,再换上普通医用口罩。车上不准带“外面”的病毒回去,甚至所有人鞋底都要用酒精喷洒。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生活中的制度同样细致。我们不允许队员在食堂大厅和其他人一起用餐,只能在自己房间内吃饭;购物必须5人同行,且必须有男队员陪同;背包必须斜挎,不能靠马路边走,严禁在街上看手机;有成员提出要出去时,我们都反复提醒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医疗风险管理也是我们制度的重要一环。我们针对刺伤制定了应急预案,每位医生都接受了穿刺伤应急预案培训。一旦不慎被刺伤,必须在黄金时间内处理完毕。我们还安排了护士长定期巡视各诊室,提醒医生注意规范,特别是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同事。
我们知道,这些制度未必能杜绝一切风险,但它们像一道道防线,层层设防,最大限度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安全。柬埔寨疫情严峻,听说为我们开车的司机、翻译、送餐员都曾感染,唯有我们医疗队,实现了“零感染”。很多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但我知道,这运气背后,是每一滴汗水和酒精的结晶,是制度带来的秩序与守护。
中国援柬医疗队在柬埔寨举办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境外培训班。
一根银针唤醒无声世界
在援柬的时间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一个曾生活在无声世界长达20年的女孩。
女孩名叫廷禅达,小时候感染登革热,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丧失了听力,也不会讲话。她的妈妈是一位中国雇主的员工,当这位老板听说我们中国医疗队来金边以后,想着能不能试一试中医的办法,于是便开车带着女孩和她妈妈从外省赶到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怀着一点点希望,更多的是对奇迹的期待。
我们为女孩制定了治疗方案,而女孩也一直很配合,经过几次治疗后,正好有一天赶上打雷,女孩在家里突然表现得十分惊恐,由于不会说话,她只能用手指着自己的脑袋,眼里写满了恐惧。她的妈妈一开始没明白,直到外面又响起了一道雷声,女孩再次捂住耳朵。
那一刻,她的妈妈突然意识到:她的女儿,能听见了!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们继续通过针灸的方式为女孩治疗。她的听力逐渐恢复,由仅能听见巨响到可以听见大家说话的声音。慢慢地,她开始模仿口型,能说出“爸爸”“妈妈”,她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接触语言学习。
在2023年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女孩作为代表,登上了演讲台。那一天,有180多个国家的嘉宾在场,她用自己刚刚找回的声音说:“是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他们让我从无声走向有声。”
而在医疗队启程回国之际,廷禅达和妈妈也来为医疗队送行,这个只有22岁的女孩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近20年,是中国医生让她重新获得了听力。在这个女孩身上,我们见证了一个孩子听见世界的第一声雷鸣,也听见了中医传出的万里回响。
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完成任务后归国。
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中医良好口碑
我们在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刚开诊时,患者并不多,可没想到,仅仅一周时间后,整个门诊就迎来了放号就约满的状态。转变的起点,来自一个腰疼的患者。
就在刚开诊没多久,这位患者前来就诊时表示,他的腰疼一直没有治好,听说中国医疗队来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我们的骨科医生为他做了正骨推拿,让我们也没想到的是,这位患者就做了这一次治疗,腰疼就被治愈了。
后面几天,医院门口竟陆续排起了长队。我们问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有人回答:“你们上报纸了。”还有人直接拿出剪报,上面是一篇详细介绍“神奇中国医生”的文章。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腰疼患者是柬埔寨记者协会的一位主席,文章一发表,就有许多柬埔寨当地人都慕名而来。事实上,这位患者替我们做了很好的宣传。
为了应对激增的患者,我们启用了国内热心朋友赞助的一批“中柬英三语翻译机器人”,每位医生桌上都放一台。这些机器人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让患者在就诊中与我们的沟通顺畅了许多。
在日益增长的信任中,还有一位特殊患者的到来令我们印象十分深刻。这位患者因踢足球导致腰椎严重损伤,柬埔寨的西医建议他动手术,但他听说中国医生来了,决定试一试非药物疗法。
我们的骨科医生为他设计了长期的治疗方案,每周两到三次,进行中医推拿和正骨治疗。他非常配合,每次都坚持按时就诊,从不缺席。慢慢地,从最初只能坐轮椅,到能够拄拐行走,再到后来重返足球场,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月,是我们治疗周期最长、也是最为特殊的患者之一。
这位患者是柬埔寨王室的成员,他和别人讲:“我从坐轮椅到拄拐到重返足球场,是靠了中国医生一双神奇的手,我什么药都没吃,我就是靠这双神奇的手给我治疗。”在我们医疗队即将回国时,这位王室成员带着几位王室的家人亲自前来送行,他们当中好几位也曾在我们的门诊接受过治疗。
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用口碑和过硬的医术治愈了患者的病痛,更传递了中柬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中柬人民之间最质朴也最坚定的信任。
笑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除了面对疫情和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与“生活”搏斗也是我们在柬埔寨面临的一大难题。
初到金边时,由于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与国内有明显的差异,许多医疗队员都不大适应当地的环境。加之这里的热带气候,蚊帐、驱虫喷雾等成了我们的“标配”。我们不仅要面对蚊子,还要面对壁虎和蚂蚁。
我屋子里,“最鼎盛时期”曾出现过5只壁虎。夜里它们在天花板上乱爬,有时候还会掉下来。甚至有一次,一只壁虎“啪”地一声砸在我脖子上。医疗队里许多年轻人都很害怕。但是我也开玩笑地和队员们说:你比壁虎厉害呀,不用害怕。壁虎不咬人,但它晚上会从墙上爬下来喝水。后来我叮嘱所有医疗队的成员,晚上睡前要养成习惯:一定盖紧水杯,毕竟谁也不想和壁虎“共饮一杯水”。
除了壁虎,最麻烦的是蚂蚁,因为蚂蚁不仅四处乱窜,还会咬人。有一晚,我们一个护士被爬上床的蚂蚁咬了,只能坐在椅子上一整夜。但在椅子上也不好过,离开蚊帐就意味着被蚊子“围攻”。她一边拍蚊子,一边擦防蚊液,整夜没合眼,第二天还要照常出诊。
最可怕的是蛤蚧。它比壁虎大得多,一尺多长,长得跟壁虎像,但体积堪比小蛇。我们的骨科医生有一天尖叫着冲出房间,原来一只大蛤蚧闯了进去。我们赶紧找来柬埔寨本地保安,把“入侵者”请了出去。还有一位胆子大的男医生,居然用一个矿泉水瓶子把蛤蚧活捉了,还兴致勃勃地说自己要“熬鹰”观察它能活多久。
有一次,一位同事被马蜂蜇了,腰上起了一个硬块。我们用测血糖的小针扎了他5针才把毒刺逼出来。护士长下手太轻,我就捏着他皮肤说:“打偏了,再来!”那位同事疼得直蹦,但也咬牙忍了过去。
日子虽然略带艰苦,但我们从没人抱怨,也没有人提出“罢工”,大家都在苦中作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自扫诊室、自洗衣服,地板自己蹲着擦,诊疗区自己消毒。我们每天清晨上工前都喷酒精、换口罩、处理鞋底,每晚回驻地脱衣清洗,再把所有衣物挂到阳台上晒。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每天除了看诊,回到驻地都在不停地洗衣服。
有时候,翻译会调侃我们:“你们医生比我们保洁干得都仔细。”我们笑着答:“在这儿,我们是医生,也是保洁,是后勤,我们要对每一位与我们接触的人负责。”
身处异国他乡,苦难不可避免。但正是这些壁虎、蛤蚧、蚂蚁与马蜂,共同构成了我们援柬的难得记忆。
云端连线让治疗跨越国界
援外的日子里,我们看过很多常规病症,也遇到过一些棘手又超出专业范畴的患者。尤其是我们这支中医医疗队,成员虽然来自多个科室,但总归人手有限,真正涉及复杂病情时,有时候也会感觉治疗很棘手。
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从其他医院转来,经过检查发现是血液病患者,一直坚持服用西药治疗,但病情时有反复,想尝试中医治疗。但我们医疗队里并没有治疗血液病方向的医生。
于是,我们决定联系北京的西苑医院,看看能不能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为他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案。西苑医院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通过微信,把病情详细整理后发了过去,又约好了血液科主任上线时间,再安排患者到诊室配合视频连线。
就这样,我们用最普通的手机和微信,屏幕那头是身在北京的专家,屏幕这头,是坐在我们诊室的几千公里外的柬埔寨患者。
从那以后,他又来了几次,每一次复诊前,我们都提前联系北京的专家,再安排时间的连线。这位患者也非常感激我们的安排,“这么好的北京的专家,虽然没来柬埔寨,但还能给我看了病。”
而我们作为医疗队也会在每天往返医院的路途中探讨病例。我们叫“每日分享”,这样既能让大家在路上不无聊,也能增进大家对患者病情的了解。
比如我们每天会安排一位主讲人,他会在车上分享今天看过的患者情况,并和大家分享交流治疗难点、有哪些容易被误诊的地方;不光要讲他怎么进行治疗的,还要和大家分享目前国内、国际上的一些最新医学进展,然后再讲讲西医的东西,讲讲中医的东西。每次分享完,大家都会给主讲人鼓掌,“讲得好”,这种方式也鼓励我们每一个人,让团队始终保持良好的业务交流氛围,让大家互相学习,因为医疗队成员都是来自各个科室,可能碰到的这个病并不是主治医生的专长,但通过大家互相交流,也能给大家许多的启发。
当中国医疗队离开金边、登上回国航班时,看到熟悉的患者、翻译、保安、志愿者,甚至王室成员前来送别。他们双手合十,默默注视我们的身影离去。
那一刻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医道无界,情谊无声。”
于中国医疗队而言,我们留下的不只是几张诊疗记录,不只是几面锦旗,而是一种信任、一份善意、一段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情感。
如今,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的工作仍在继续。从我们医院到广安门医院,再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一批批队员接续前行。我们建立的规章制度、诊疗流程、清洁标准,也一并传递给后续医疗队,为他们打下基础。
这一段旅程不仅让中柬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也让这份情谊成为中柬命运共同体最温暖的注脚。从抗疫援助到长期合作,从医疗救治到文化交融,我们用仁心仁术书写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篇章。
口述: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 徐凤芹
整理:张家铭
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