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想一个寻常的早晨:你的AI助理为你起草了数封工作邮件,措辞得体,逻辑清晰;而在收件箱的另一端,收件人的AI助理正在将它们精炼成三行摘要。
设想一个寻常的早晨:你的AI助理为你起草了数封工作邮件,措辞得体,逻辑清晰;而在收件箱的另一端,收件人的AI助理正在将它们精炼成三行摘要。
在这无缝衔接的效率闭环中,人类似乎成了那个只需按下“发送”和“阅读”按钮的启动者。
这无疑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我们从繁琐的沟通中被解放出来。
但,当工具的边界模糊了思考的主体,我们引以为傲的智慧与洞察力,是否也正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包,甚至被稀释?
AI接管了重复性、模式化的脑力劳动,如同工业革命时机器取代体力劳动一样,它将人类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
学生用AI写论文初稿,是为了聚焦于核心论点的创新;招聘官用AI筛选简历,是为了将精力投入到与顶尖候选人的深度交流中。
但这种“解放”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幻象。
我们必须警惕,思考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其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正如长期使用计算器会削弱心算能力,当我们习惯于让AI完成“起草”、“总结”、“优化”等构建思维框架的工作时,我们自身的逻辑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以及论证的严谨性便会逐渐钝化。
学生跳过了构建论文框架的艰苦过程,可能就永远学不会如何清晰地立论;招聘官依赖算法标签,可能会错过那些简历不完美但潜力巨大的“非标”人才。
过度依赖AI,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训练成“标准化的、可替换的零件”,我们的产出都会趋向于一种最大公约数的“正确”,而失去了带有个人印记的原创性。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场景调整自我呈现,这是一种社会智能。
AI的出现,为这种自我呈现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正如作家布莱恩·克里斯蒂安(Brian Christian)在其著作中描述的“图灵测试竞赛”那样,人类参赛者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机器,需要刻意展现出机器无法做到的行为模式,这不也正是一种新的、独特的自我表达吗?
但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警示,技术会诱使我们将世界乃至自身视为有待优化的资源。
AI时代的“表演式真实”正是为了同时满足两个苛刻的评委:人类观众和算法系统。
我们不仅要展现独特性,还要确保这种独特性符合算法的偏好,以便获得流量和关注。
这导致了一种悖论:我们越是努力“做自己”,就越是按照一个外部的、非人的标准来审视和修正自己。
当“真实”需要通过在AI生成的文本中故意插入拼写错误来“伪装”时,它本身就已经岌岌可危,这并非真正的“人性”表达,而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姿态。
AI是终结信息不对称的利器。推荐算法将最相关的内容推到我们面前,生成式AI能即时回答任何问题。
这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普通人也能拥有媲美专家的信息获取能力。相较于过去信息匮乏的时代,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但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言:“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拥有知识的幻觉。”
AI恰恰是这种幻觉的强大催化剂。
AI推荐算法的核心是迎合,它通过推送我们偏好的内容,构建了一个极其舒适但高度封闭的“信息茧房”,我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多元的、甚至与我们观点相悖的现实。
此外,AI不仅会筛选信息,还会制造信息。
深度伪造技术能生成以假乱真的内容,而文本模型可以自信满满地编造出无稽之谈。
当我们身处一个由算法定制的、真假难辨的内容海洋中时,我们获得的并非知识,而是一种被剥夺了批判性思考过程的“结论投喂”,从而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
真正的危机,并非机器会思考,而是人类选择放弃思考。
我们讨论的终点,不是要成为技术的顽固抵制者,而是要做一个清醒的掌舵人。将AI视为脚手架,而非替代我们心智的建筑师。
在这个AI世界里,做一个有“灵魂”的少数派,意味着选择那条更难走的路——不让算法替你思考,因为思考本身,就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后的阵地。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