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香港娱乐圈,被一场“顶流骂战”搅得沸沸扬扬——69岁的导演王晶深夜怒怼26岁的“香港顶流”姜涛“滚出娱乐圈”,这条火药味十足的微博刚发出就被截图疯传,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疑惑:这到底是老炮儿看不顺眼新生代,还是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了?
4月的香港娱乐圈,被一场“顶流骂战”搅得沸沸扬扬——69岁的导演王晶深夜怒怼26岁的“香港顶流”姜涛“滚出娱乐圈”,这条火药味十足的微博刚发出就被截图疯传,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疑惑:这到底是老炮儿看不顺眼新生代,还是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了?
故事要从4月12日凌晨说起。
王晶在社交平台晒出一组照片:铜锣湾街头被姜涛的生日应援广告“攻陷”,公交车身贴满精修海报,商场LED屏循环播放他的MV,五千多粉丝举着荧光棒堵街高喊“姜涛BB”,直接导致交通瘫痪。
配文里,他用粤语痛批:“香港顶流?真没发神经?求求你滚出娱乐圈!”
但这场“炮轰”来得快去得也快。
半天不到,王晶删了帖,又发长文解释:“骂的不是姜涛,是背后疯狂的资本和师奶粉丝。他被推到这个位置,能力却和地位严重不对称。”他还提到刘德华、张国荣的例子——这些天王巨星也曾被质疑“歌不好、戏不好”,但靠努力成了永远的标杆,“我希望有一天能真心叫他一声‘顶流’”。
姜涛这边则在采访中轻描淡写回应:“感谢前辈批评,这事在我这儿已经过去了。”看似云淡风轻,却让舆论更沸腾——一边是资深导演的“恨铁不成钢”,一边是顶流偶像的“风轻云淡”,这场风波的背后,藏着香港娱乐圈的深层矛盾。
要弄明白王晶为何动怒,得先看看姜涛的“顶流”到底有多“顶”。
这个1999年出生的男孩,2018年靠香港ViuTV选秀《全民造星》逆袭:别人拼唱功,他靠魔性舞蹈和“社交牛杂症”式互动圈粉,最终以断层票数拿下冠军,和11个选手组成男团MIRROR出道,稳居C位。
但他的“顶流”更像一场资本狂欢:MIRROR的代言占香港广告市场70%以上,姜涛的演唱会门票被炒到460万港元一张;他主演的电影票房过亿,新歌播放量破亿,甚至有粉丝用他名字发虚拟货币,价格炒到400美元;他推荐的餐厅能被捧成“姜涛严选必吃榜”,引发排队潮。
可这些“顶流数据”背后,是肉眼可见的短板:唱功被批“跑调破音”,舞蹈被嘲“僵硬尴尬”,身材从出道时的清瘦少年胖到被笑“腿粗如柱,双下巴夹蚊子”。
连王晶都直白吐槽:“人肥歌鸡舞贱,这也配叫顶流?”
更扎心的是,这种“虚火”已经影响到普通人生活——4月30日才是姜涛生日,粉丝提前大半个月就在铜锣湾搞应援,堵街、占公共资源,连香港市民都忍不住抱怨:“追星可以,但别让全城为你的疯狂买单。”
王晶的愤怒,其实是对“流量为王”时代的绝望。
他提到香港曾经的顶流是许冠杰、张国荣、陈奕迅,“现在捧出这么个水平的,内地13亿人看了都要笑”。
这话戳中了香港娱乐圈的痛点:当资本和粉丝把“数据”“热度”当成唯一标准,真正的实力反而成了奢侈品。
MIRROR的走红就是典型例子:组合出道3个月开演唱会破纪录,一年接180个代言,但音乐质量、舞台功底被批“速食流水线”;姜涛的奖项被质疑“内定”,演唱会被指“魔音贯耳”,却依然能拿“年度最佳艺人”;更讽刺的是,连刘德华、林青霞这些老牌巨星都得“擦鞋讨好”,和姜涛合作刷存在感——传统娱乐圈的评价体系,正在被流量彻底颠覆。
网友的态度也两极分化:有人骂王晶“前辈失德”,说年轻人需要成长空间;有人力挺“骂得对”,“香港娱乐圈的遮羞布早该撕了”;更多人则无奈:“不是针对姜涛,是讨厌这种‘资本捧谁谁就是顶流’的畸形生态。”
这场骂战,本质是传统艺术派和流量工业的价值观碰撞。
王晶骂的是姜涛,痛的是整个香港娱乐圈——当“颜值即正义”“粉丝即一切”成了铁律,当“唱跳不行、身材走样”的偶像能靠数据封神,真正的“顶流”标准,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了?
姜涛回应“这事过去了”,但王晶的话值得他细品:“刘德华被说过戏不好,张国荣被喝倒彩,他们用努力成了天王。”顶流从来不是资本给的标签,是用作品、用汗水熬出来的勋章。
对香港娱乐圈来说,这场骂战更像一记警钟:流量可以捧红一个人,但捧不红一个行业。
当“数据泡沫”“饭圈疯狂”成了主流,当传统艺术被流量碾压,失去的不只是几个“顶流”,而是整个娱乐圈的生命力。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姜涛真的“歌精舞劲身材健硕”,让王晶真心叫他一声“顶流”;更希望香港娱乐圈能走出“流量至上”的怪圈,让实力重新成为顶流的底色——毕竟,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资本硬塞的“虚胖顶流”,而是能让人打心底里服的“真顶流”。
来源:小雨家居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