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中她演的保险高管胡曼黎,操着上海话在陆家嘴写字楼里算保费、斗职场,和当年“熹妃娘娘”判若两人——但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娘娘”在娱乐圈的活法:不追综艺、不炒话题、不混社交圈,甚至连《甄嬛传》团综的天价邀约都直接拒了。
“还想看娘娘演古装剧!”4月17日,孙俪新剧《蛮好的人生》在央视八套开播,弹幕里这句感叹,把人拉回了《甄嬛传》的回忆里。
剧中她演的保险高管胡曼黎,操着上海话在陆家嘴写字楼里算保费、斗职场,和当年“熹妃娘娘”判若两人——但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娘娘”在娱乐圈的活法:不追综艺、不炒话题、不混社交圈,甚至连《甄嬛传》团综的天价邀约都直接拒了。
如果说娱乐圈是座“社交名利场”,孙俪大概是最格格不入的那个。
当85花们忙着上综艺、买热搜、晒红毯时,她的微博像个“反明星模板”:今天晒女儿画的歪扭画像,明天拍菜园里新摘的小番茄,偶尔发段和邓超互相调侃的vlog,连收工路上看到昙花开了,都要拍给孩子看——“小花总说妈妈的手机里住着月亮”。
这种把日子过成诗的烟火气,反而让网友觉得:“这才是明星该有的生活样子。”
更“离谱”的是她对流量的态度。
2024年《甄嬛传》团综《焕新环游记》热播,蔡少芬、蒋欣等主演集体“回忆杀”,节目组提前半年给孙俪递了“天价片酬”,她却只回了三个字:“不参加”。
哪怕今年1月《甄嬛传》重聚晚会,她也是压轴亮相,唱完《凤凰于飞》就深深鞠躬退场——不是对角色的“薄情”,而是用行动和观众告别:“甄嬛留在景仁宫了,我现在是等等和小花的妈妈。”
这种“不合群”,连《甄嬛传》十周年聚会都藏不住。
当其他演员热络互动时,她坦言和旧友“没加微信”;当主持人问起续集可能,她笑着摇头;甚至和“皇上”陈建斌的交流,还没和场务多——网友吐槽她“现实”,但刘涛一句话点破:“娱乐圈重利,没时间对所有人好,不如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孙俪的“不合群”,不是清高,是把所有精力都砸在了“演员”这个身份上。
丁黑导演回忆2003年选《玉观音》女主时,她仅凭试镜片段就打动了所有人——“眼睛里有故事,更难得的是愿意为角色付出一切”。
拍摄期间,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片场练缉毒警的格斗动作,把整个剧组的热情都点燃了。
这种“狠劲”,在《甄嬛传》里更是登峰造极。
为演好甄嬛从少女到太后的蜕变,她提前半年查资料、推敲剧本,甚至背下《清史稿》里的文言台词;拍“眉庄之死”时,剧本只有四个字,她硬是设计出踉跄倒地、指甲抠进砖缝的细节,把导演郑晓龙看红了眼眶;演贵妃时,顶着10斤重的旗头一整天,头皮毛囊受损掉发严重,她也咬牙坚持。
后来拍张艺谋的《影》,她为演好小艾的古琴戏份,闭关两个月每天练8小时,最终“琴声与情绪同频”;拍《安家》时,她潜伏链家门店三个月,连客户都以为她是新员工;拍《理想之城》到深夜,她还不忘发视频记录收工路上的昙花——不是为了营销,是想把生活里的细腻,都揉进角色里。
张艺谋曾直言:“她的努力让我这个导演都感到压力。”但正是这份“狠劲”,让她成了80后女星里独一份的“电视剧三大奖满贯”,让《安家》《理想之城》部部收视破2,让平台抢她的档期得提前两年排队——正如网友说的:“孙俪的聪明,在于她早明白,娱乐圈的热闹是一时的,演员的底气永远藏在作品里。”
娱乐圈有个“潜规则”:想红就得“all in事业”,家庭往往是牺牲品。
但孙俪偏要打破这个规则——她有个“四点散局”原则,再忙也要留时间给孩子做晚饭;和郑晓龙导演聚餐,她敢中途离席回家陪娃;甚至出版儿童绘本《陪你长大》,亲自构思故事、打磨画面,把爱与勇气的价值观讲给孩子听。
这种“既要事业又要家庭”的底气,来自她对时间的极致管理。
当别的明星忙着经营“冻龄女神”“综艺大咖”人设时,她在阳台研究鸡毛菜种植,蹲公园看蚂蚁搬家,跟着中医师傅学把脉,和菜市场摊主讨教挑山竹秘诀——这些“无用”的小事,反而让她在浮躁的娱乐圈里守住了清醒。
就像她在片场支起的书法桌:写毛笔字时的沉静,能让她更贴近角色的内心;学种菜时给番茄写成长日记:“今天给‘红宝石’搭了架子,它比昨天高了两厘米。”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日常,恰恰是她对抗流量焦虑的武器——不把时间浪费在虚假的社交里,而是用来“长本事”“养心性”。
从2003年《玉观音》崭露头角,到2025年《乌云之上》《蛮好的人生》双剧霸屏,孙俪用22年证明:真正的聪明人,从不需要用“合群”证明自己。
她的“不合群”,是对演员职业的敬畏,是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更是对“流量为王”时代的温柔反抗。
在这个“人设即生产力”的娱乐圈,有人忙着“装”,有人忙着“抢”,而孙俪选择“真”——真敬业、真生活、真清醒。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聪明人”,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博眼球”的时间,花在了“长本事”上;把别人用来“讨好世界”的精力,留给了“滋养自己”。
这样的“不合群”,或许才是娱乐圈最稀缺的“生存智慧”。
来源:小林家居百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