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克“心脏引擎”成功植入,暨大五院开启无导线起搏应用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7:16 1

摘要: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河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实现了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加微创、生理且精准符合人体需求的起搏治疗。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河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术,实现了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加微创、生理且精准符合人体需求的起搏治疗。

杨德光在术中操作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

患者,女,57岁,既往长期心悸、头晕、乏力不适,心电图提示显著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率最慢28次/分,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有心动过缓所致脑缺血症状,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及家属也担心植入传统起搏器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也希望起搏器保证外观得体,不要影响日常生活,多方打听并了解到可以行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合为一体,以“微缩胶囊”的形式直接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腔内部。体积仅有胶囊大小,体积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少93%,重量仅约2克。

在分析了患者病情和充分考虑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杨德光主任和团队专家们为患者量身定制了缜密的手术方案,采用最新一代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案。此起搏器无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起搏器可以直接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也确保了生理且精准的治疗效果。

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的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手术时间仅有30分钟,患者术后反应良好,术后第二天就可正常活动和生活,头晕、乏力不适缓解,于术后第四天出院。

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

重量仅2克的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

1.微创无痕,手术高效

无导线起搏器仅重2克,如维生素胶囊大小,通过股静脉穿刺植入心脏,全程无需切口、无导线、无皮下囊袋,手术时间仅需30分钟,出血量不足几毫升。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次日即可下床活动,疼痛感降低80%。

2.彻底告别传统并发症

传统起搏器存在导线断裂、囊袋感染等风险(发生率2%—5%),而无导线设计直接规避了这些问题,尤其适合高龄、血管条件差或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抗凝治疗)的患者。

3.超长续航与智能监测

无导线起搏器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使用寿命12.8年,减少更换次数。内置智能传感器可根据患者活动状态自动调节心率,并通过远程监测技术实时传输数据,便于医生跟踪干预。

4.全面兼容MRI检查

采用全密封钛金属外壳,支持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检查,解决传统起搏器患者“终身禁MRI”的困境,为后续诊疗提供更多可能。

无导线起搏适用人群

无导线起搏器成功植入心脏内。

1.高龄及手术高风险患者:双侧锁骨下静脉等闭塞的患者,Micra无疑是最佳选择;年纪较大的患者静脉条件差,手术耐受性差,选择Micra起搏器更加安全可靠。

2.存在传统起搏器禁忌或并发症者:既往囊袋感染、电极导线故障、三尖瓣金属瓣置换术后(需评估)。

3.需求高的患者:术后需快速恢复活动(如术后6小时可下床,次日正常生活),适合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对伤口美感要求较高,不愿留下疤痕且痛觉敏感的患者,选择Micra起搏器可达到微创无疤痕效果。

4.终末期疾病患者:如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风险高且需长期医疗干预。

5.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伴黑朦或晕厥。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括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适用于房颤伴长间歇、间歇性二度Ⅱ型阻滞。

心血管中心心律失常团队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是暨大五院(深河人民医院)首批开诊的集临床、教学、科研和康复为一体的高起点临床专科之一,以为市民提供便捷可及的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服务为己任,致力于打造本区域心血管疑难危重症疾病抢救中心,是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点,并与暨南大学共同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目前科室人才梯队合理,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临床特聘教授2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6名。共开设心血管专科及专病门诊(含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大血管及瓣膜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等)、普通病房、心脏监护病房(CCU)、心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室等。普通病房设在住院部9楼,共设普通床位94张,CCU设在住院部4楼,设置床位18张。医技楼2楼设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门诊,含心血管内科/外科门诊、心功能评估和康复室等。

目前配备有飞利浦和GE DSA2台、多导电生理及射频消融仪、冠脉内旋磨仪、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成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FFR)等先进设备。开展冠心病介入精准治疗: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含IVUS、OCT和FFR测定);IVUS指导下的“零”造影剂冠脉介入治疗;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包括斑块旋磨)、复杂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植入、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房颤的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及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腔静脉滤器植入和回收、深静脉取栓术、大隐静脉曲张的射频消融治疗等。

心律失常团队为科室的亚专科之一,杨德光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团队梯队合理,拥有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已独立开展临床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治疗,尤其是各型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房颤脉冲消融(PFA)及复杂起搏器植入等技术,已成为本地区领先的心律失常中心。

杨德光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院长助理,心血管学科学科带头人。

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先后在北京安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工作。2015年至法国巴黎Henri Mondor医院心血管中心访问学者。具有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和先心病介入资质,独立成熟开展复杂冠脉病变(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各型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起搏器植入。近年来开展了房颤+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经皮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R)等项目。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律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委员等。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23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心血管)、周四上午(冠心病)、周五上午(心律失常)。

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内科学科带头人。

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先后在粤北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东莞市人民医院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及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和治疗等,熟练掌握冠心病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技术。为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病学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河源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源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主持粤莞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00万)、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等多项省市级课题,并为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区域负责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四上午。

樊永强

医学硕士、电生理亚专科秘书、心内科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内科学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诊治,特别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管理和导管消融治疗及心脏起搏治疗等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参与并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著作《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疾病的进展》的编写,发表中文期刊4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

撰文:郭雨欢 通讯员 丘伊彤

【作者】 郭雨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