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管得严,村里房子却空着!别慌,这不是矛盾是转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4:18 1

摘要:上周去粤西调研,路过一个叫“樟木坑”的村子,车子在村口停了十分钟,没见到一个年轻人,只有一位阿婆背着竹篓从田埂上走过。村口公告栏贴着崭新的《宅基地管理须知》,上面写着“不准占耕地盖房”“一户一宅”等规定,可公告栏旁边,三户人家的老房子都挂着铁锁,院墙被雨水冲得

上周去粤西调研,路过一个叫“樟木坑”的村子,车子在村口停了十分钟,没见到一个年轻人,只有一位阿婆背着竹篓从田埂上走过。村口公告栏贴着崭新的《宅基地管理须知》,上面写着“不准占耕地盖房”“一户一宅”等规定,可公告栏旁边,三户人家的老房子都挂着铁锁,院墙被雨水冲得斑驳,院子里的野藤爬满了窗台。村支书叹着气说,村里原本有两百多人,现在只剩三十多个老人,一半的房子空了五六年,有人想翻修老房,又怕不懂政策踩红线,干脆就搁着了。

其实樟木坑村的情况,在全国农村都很常见。一边是国家把宅基地红线划得清清楚楚,为了护好耕地、保好农村的根;一边是农村人口往外走,房子空着没人管。很多人觉得这是“政策和现实对着干”,其实不是。今天就按“先懂政策为啥严—再看空村不是死局—最后说怎么破局”的顺序,用大白话讲透,让大家明白:宅基地严管是为了农村走得更远,空村也能变成“活村”,关键是找对“既守规矩又盘活资源”的法子。

第一步:先懂宅基地“严管”不是刁难,是守住农村的“命根子”

很多人觉得“宅基地管这么严,就是不让农民盖房”,其实这些政策红线,全是为了保住农村最不能丢的东西。

第一个不能丢的是“耕地饭碗”。国家规定“不准占耕地盖房”,不是不让农民住好房,而是耕地是咱们的“命根子”。全国14亿人要吃饭,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前有些农村,觉得耕地平坦、离村近,就偷偷在耕地上盖房,今天张家占一分,明天李家占一亩,要是都这么干,以后没地种水稻、种蔬菜,咱们吃什么?所以现在宅基地必须建在村集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上,哪怕多走几步路,也不能碰耕地,这是底线,碰不得。

第二个不能丢的是“公平规矩”。“一户一宅”的规定,不是要收谁家的宅基地,而是为了让每个农民都有房住。以前有些农村,家里有老人的一套房,儿子一套房,甚至还没分家就先占一块地“预留”,一家握着两三块宅基地。可村里的宅基地就那么多,你家占多了,刚结婚的年轻人、外来落户的村民,可能就没地盖房。现在多余的宅基地要退给村集体,分给有需要的人,这不是“抢地”,是让大家都能公平用上宅基地。

第三个不能丢的是“农村本味”。“不准城里人买农村宅基地”,不是排斥城里人,而是怕农村变成“富人后花园”。宅基地是村集体给本村村民的福利,是农民的“退路”——在城里混不下去,回村还有块地盖房、有口饭吃。要是城里人都来买,有钱的人买块地盖别墅,真正需要宅基地的农民反而没份,农村就不是农民的农村了。

我调研时遇到湛江遂溪的一个村子,前几年有人在耕地上偷偷盖房,刚盖到第二层就被发现,最后只能拆掉,不仅白花了十几万,还破坏了耕地。现在村里按规划划了一片宅基地,想盖房的村民按流程申请,半个月就能批下来,既不占耕地,也不抢别人的地,大家都觉得踏实。所以宅基地严管不是“卡脖子”,是给农村立规矩,没规矩的话,地早乱了,农村也留不住了。

第二步:再看“空村”不是农村要消失,是发展中的“暂时阵痛”

看到村里房子空着、人越来越少,有人说“农村要没了”,其实不用这么悲观。农村人口外流,是城乡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农村不好,是城里有更多工作机会,年轻人去闯一闯,很正常。

就像樟木坑村的村支书说的,村里年轻人大多去了东莞、佛山打工,有的进了电子厂,有的学了汽修,还有的开了小超市。他们不是不想回村,是回村没活干——种几亩地一年赚几千块,不够养孩子、供房贷。有个叫阿强的年轻人,在佛山开了家装修公司,去年春节回村,跟村支书聊起想把老房子改成民宿,说“城里人选周末来农村住,摘摘果、钓钓鱼,肯定有人来”,只是担心宅基地能不能改,一直没敢动手。

而且空房子不是“没用的废房”,是农村的“念想”和“资源”。那些老房子里,藏着几代人的回忆:墙上的年画、堂屋的八仙桌、院子里的老荔枝树,还有门口那口压水井,都是农村的“魂”。要是没人管,房子漏雨倒塌,这些回忆也跟着没了;可只要有人想着回来修一修、用起来,房子就能“活”,村子也能“活”。

我在肇庆德庆见过一个“空心村变身”的例子。那个村子以前空了三分之二的房子,后来村集体把空房子收回来,统一翻新,改成了带小院子的民宿,还种了一片砂糖橘园。年轻人阿伟听说后,从广州辞了工回村,开了家小餐馆,卖村里的走地鸡、农家菜,现在每到周末,民宿都住满了城里人,村里的老人也能去果园打工赚点零花钱,原本空荡荡的村子,现在每天都能听到笑声。所以空村不是“死局”,是等着被盘活的“潜力股”。

第三步:破局的关键:政策有温度,资源能盘活,人能回得来

宅基地要守红线,村子要有人气,这两件事根本不矛盾。现在国家早就考虑到农村的情况,出台了不少“灵活政策”,既守住底线,又给农村留足了“活空间”。

先说“老房翻新不用愁”。很多人担心“想修老房却批不下来”,其实只要符合条件,审批流程很简单。比如你家老房漏雨、墙体开裂,确实不能住了,或者家里人口多,老房住不下,想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翻新、扩建,只要向村集体提交申请,说明房子的情况、翻新的计划,村集体审核后报乡镇部门,一般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批下来。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开通了“线上申请”,在手机上填信息、传照片,不用跑断腿,像广东的“粤省事”小程序里,就有宅基地审批入口,操作很方便。

再说“空宅基地能‘共享’”。要是你家的老房子空着没人住,又不想翻新,可以交给村集体,统一盘活。比如村集体把空房子租给想回村创业的年轻人,改成民宿、手工作坊,或者租给城里的科研团队,搞农产品研发。你不仅能拿到租金,还能看着空房子变成“香饽饽”,村里也能热闹起来。江西就有个村子,把二十多套空房子租给大学生创业团队,搞“生态种植+直播带货”,现在村里的大米、茶叶都卖火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跟着回村了。

还有“让年轻人回村有奔头”。农村留不住人,关键是没工作、没机会。现在国家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种特色水果、搞乡村旅游、做农产品加工,这些产业都需要人,也能让宅基地“派上用场”。比如你家在景区附近,把老房子改成民宿,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要是村里种了大片果树,把空房子改成仓库、包装车间,也能有稳定收入。只要农村有赚钱的机会,年轻人自然愿意回来,村子也就不会空了。

我调研时遇到的河源东源的一个村子,就是靠“青梅种植+民宿”盘活的。村里的年轻人阿杰回村后,把自家老房子改成民宿,还组织村民种青梅,做青梅酒、青梅酱,通过直播卖给城里人。现在村里的空房子都被租出去改民宿、做加工坊,年轻人回来了二十多个,村里的小学也从只有五个学生,变成了二十多个,又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了。

农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是等着被激活的“宝藏地”

其实说到底,宅基地严管和农村发展,从来不是“对立面”。严管是为了护好农村的“根”——保住耕地,守住公平,不让农村的资源被浪费;而盘活空房、吸引年轻人回来,是为了让农村的“根”能长出新枝芽,让农村能跟着时代往前走。

可能有人会说“我在城里住惯了,不想回村”,没关系,只要把老家的房子管好、守住,那就是你和农村的“纽带”,想回去的时候,总有一扇门为你开着。也有人说“我想回村,可不知道做什么”,没关系,现在农村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肯琢磨、肯实干,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农村从来不是“被遗忘的角落”,那些空房子、空宅基地,不是“废资源”,是等着我们去激活的“宝藏”;那些离开的年轻人,不是“不恋家”,是等着农村有机会,能带着梦想回来。

你老家的村子有空房子吗?有没有人想过把空房子改成民宿、作坊?要是你有机会回村,想把老房子用来做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大家看看不同村子的想法,说不定能碰撞出好点子。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