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国家医保局视频号搞了一场特别直播。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联采办)用1小时4分钟、59页PPT,给全国药企详细讲解了第11批集采的标书内容。
9月20日,国家医保局视频号搞了一场特别直播。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联采办)用1小时4分钟、59页PPT,给全国药企详细讲解了第11批集采的标书内容。
这次集采,似乎在有意地给“最低价”套上枷锁,又是设置复杂的“熔断”机制,又是给未入围者“复活”机会。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过去谈集采,就是看谁价低。但这次,规则明确提出“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内卷”。
在8月5日联采办公布的拟采购名单中,平均每个品种有15家企业竞争,最多的一个品种,竟然挤进了45家企业。
在这样白热化的竞争下,很容易出现企业为了中标,报出一个不计成本的“自杀式”低价,最后要么断供,要么在质量上动脑筋。
为了防止这种乱象,新规里的“熔断”机制做了个关键调整。不再简单地把最低报价当作“锚点”,而是取“最低报价”和“入围企业平均价的50%”两者中的较高值。
这意味着,如果有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价,它将无法轻易地“熔断”掉其他报价更合理的企业,从而避免了整个品种被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
不仅如此,标书还增加了一条新规:报价低于这个“锚点”的中选企业,必须提交一份成本构成声明,把制造成本、利润等明细都解释清楚。
这等于给非理性报价上了一道“紧箍咒”,逼着企业的竞争回归到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真实比拼上。
如果说竞价规则是“软约束”,那企业资质的门槛就是“硬杠杠”,而且这次抬得相当高。
标书里有两条要求格外显眼:一是申报企业要有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的生产经验;二是申报药品的“生产线”,在2年内不能有违反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记录。
注意,这里说的是“生产线”,而不是过去的“投标药品”。这一词之差,天壤之别。联采办负责人解释说,药品的质量控制是围绕整个生产线打造的完整体系,不能割裂地看。
一条生产线上任何一个产品出了问题,都意味着整个质控体系存在风险。
这个新规传递的信号极其明确:国家集采不仅要采购便宜药,更要采购放心药,质量这条底线绝不容许任何松动。
对那些刚入行、基础还不稳的中小药企来说,这压力确实很大。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倒逼整个行业从“先拿牌照”变成“先练好内功”。
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正对患者健康负责的做法。这次集采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更尊重医院的选择了。
数据显示,本次全国46359家医疗机构参与报量,其中高达77%的报量是按具体“厂牌”报的,而不是按药品通用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就表示,医院最希望的就是尽量不改变临床的用药习惯。
这说明,“稳临床”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规则设计,保障医生和患者用药的连续性。
同时,对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等部分特殊品种,约定采购量也从常规的80%下调到了60%-70%,给医院留出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还多了个“落选复活”的机会。但它不是随便发的“安慰奖”,得同时满足三个硬条件:医院报的量多、第一轮报价够低、还愿意自愿降到中选企业的价格。
说白了,就是想给那些真的有临床需求、又愿意降价的企业一个机会,让好药不被埋没。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