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医保谈判就像一场全民关注的“价格攻坚战”,国家医保局的“灵魂砍价”总能让老百姓拍手叫好。
每年医保谈判就像一场全民关注的“价格攻坚战”,国家医保局的“灵魂砍价”总能让老百姓拍手叫好。
但最近《Scientific Reports》上一篇论文却泼了盆冷水,说去年刚谈进医保的淋巴瘤新药维泊妥珠单抗不划算,性价比不如用了20年的老方案。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难道医保局这么多专家还能看走眼,把“差药”买进来?
这是种挺常见的血液肿瘤,过去20年里,医生手里的“王牌”一直是R-CHOP方案。
这方案确实救了不少人,60%患者能缓解,但遗憾的是,还有40%的人会复发,四分之一的患者两年内就得折腾二线治疗。
二线治疗不光病人遭罪,花钱更是没谱,动辄几十万的CAR-T疗法可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就这么僵持了 20 年,直到罗氏的维泊妥珠单抗出现,才算给医生们添了件新武器。
这药是种ADC药物,通俗说就是“精准导弹”,能盯着癌细胞打,比传统化疗精准多了。
关键的POLARIX研究数据摆在那:用新方案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直接降了27%,两年无进展生存率飙到76.7%,这可是20年来头一个能突破R-CHOP方案的药。
对亚洲患者更明显,复发风险直接砍了36%。
这么好的药,2024年医保谈判把它砍到了5821元/瓶,今年1月正式生效。
可那篇论文偏说它不划算,仔细一看,人家用的是医保前的老价格10400元/瓶算的账。
这就好比拿着去年的菜单付今年的钱,显然算岔了。
上海有患者实际算了笔账:进医保后个人自付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整个治疗周期自费不到9万,比以前少花了十多万。
医保局算账的本事可比论文作者专业多了。
他们不是只看药价单,而是组织临床、药学、医保各路专家算“大账”。
就像重庆医保局穆安娜说的,人家要的是“质优价宜”,得综合看安全性、有效性、创新性这些硬指标。
维泊妥珠单抗虽然单次治疗比老方案贵点,但能让更多人一线就治好,少走弯路。
昆明医科大学测算过,这药未来10年能少让6万患者进二线治疗,省下来的医疗资源可不是小数目。
它用的是37.9个月的随访数据就敢往10年外推,可国家评估都用终身模型。
巧的是,2024年底罗氏更新了5年数据:用新方案的患者五年生存率82.3%,死亡风险还在降。
血液瘤患者生存期本来就长,十年模型根本装不下这么长的获益期,这就像用体温计测烤箱温度,压根不对路。
国际上的同行也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英国NICE(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这种出了名抠门的机构,都明确推荐维泊妥珠单抗进医保,说它在支付阈值内。
日本、德国这些医疗体系成熟的国家也都给它开了绿灯。
这就像国际超市里同一款商品,人家都觉得值,就咱这儿一篇论文说不值,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计算器按错了。
天津大学专门做了本土化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他们用亚洲人群数据算,就算按医保前的9580元原价,这药也符合世卫组织的成本效果标准;进医保降价后,性价比直接上了个台阶。
专家们算的是患者一辈子的账:一个人治好后能正常工作生活,创造的价值可比药费高多了,这才是真正的“划算”。
2024年90种新药里,38种是全球新创药,维泊妥珠单抗能从中突围,靠的是实打实的临床价值。
评审专家要看安全性数据,要核对药物经济学模型,还要考虑创新突破。
对真正能解决临床痛点的药,他们给的“及格线”会更灵活。
说到底,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但判断一把刀好不好,不能只看价格标签,得看它能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维泊妥珠单抗这样的创新药,就像给医生添了把好刀,能让更多患者少受折磨、少花钱。
那篇论文或许在实验室里算得头头是道,但脱离了真实的医疗场景和医保支付环境,结论难免失真。
医保谈判的智慧,正在于既不让创新药漫天要价,也不让真正有价值的好药因为价格门槛惠及不了患者。
这种“双向奔赴”,才能让更多“维泊妥珠单抗”们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才是医保谈判最该有的样子。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