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失的“三八场儿”婚宴,才是洛阳水席的祖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4:09 6

摘要:还记得小时候村里办喜事,吃席能连吃三天的热闹吗?那时候,谁家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最大的排场不是去城里的大酒店,而是请大师傅在自家院里搭灶台,摆开“三八场儿”——那才是咱老百姓的“满汉全席”。

还记得小时候村里办喜事,吃席能连吃三天的热闹吗?那时候,谁家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最大的排场不是去城里的大酒店,而是请大师傅在自家院里搭灶台,摆开“三八场儿”——那才是咱老百姓的“满汉全席”。

一、啥是“三八场儿”?比现在酒店套餐狠多了!“三八场儿”,说白了就是24道菜分三波上,像打仗一样有节奏:

先上八个小碟:凉拌黄瓜、酱牛肉、油炸花生米、皮蛋豆腐……先让嘴开个胃。

再上八个汤菜:甜汤、酸辣汤、肉片汤……汤汤水水,暖胃又解腻。

最后八个热菜压轴:红烧肉、整鸡整鱼、蒸碗子……硬菜全在这时候上桌。

吃一席“三八场儿”,能从晌午吃到太阳偏西。桌子底下啃骨头的小孩,桌上划拳的大人,灶台边忙得满头大汗的乡厨——那场面,现在想想都流口水。

二、为啥说“三八场儿”是洛阳水席的“亲妈”?洛阳水席名声在外,但它的根就在农村的土灶台!

套路一模一样:水席也是先冷盘、再汤菜、后热菜,连上菜顺序都没改,只是把菜名取得文绉绉(比如萝卜丝叫“燕菜”)。

精髓都是“汤水”:农村人实在,觉得干啃馒头噎得慌,所以每道菜都得带点汤汤水水。水席把这招学透了,一桌菜半桌是汤!

最绝的是“偷师”:传说唐朝时武则天到洛阳,当地厨子把民间“三八场儿”的菜升级了一把,用萝卜假扮燕窝,愣是搞出了“牡丹燕菜”——这就好比现在网红店把土豆丝包装成“法式松露土豆”,瞬间高大上!

三、为什么现在农村再也见不到“三八场儿”了?

人都跑城里了:年轻人在酒店办婚宴,图省事还有面子。去年俺村老张家娶媳妇,直接包了县城酒店三层楼,虽然菜量少得筷子不敢伸太快……

“一条龙”服务队霸场子:现在红白事有专业团队包办,菜单全是固定套餐:凉菜6个、热菜8个,连汤都简化成一道“圆满汤”——快是快了,可总觉着少了点人情味。

老厨子带不动了:会做“三八场儿”的老师傅都快70岁了,去年邻村最后一位郑师傅收摊时说:“现在谁还耐烦做24道菜?费工费料,年轻人嫌土!”

四、消失的不仅是宴席,更是一种活法“三八场儿”的没落,就像老槐树下的石磨,井台边的辘轳,成了记忆里的东西。它背后是一村人帮一村人的热乎气:提前三天邻居就来帮忙剁肉洗菜,小孩偷吃被娘追着骂,吃不完的菜用搪瓷盆装回家……现在酒店席散人走,连新娘子长啥样都没看清。

写在最后洛阳水席成了非遗,但它的魂还在农村的土院子里。下次你再去洛阳,除了打卡“真不同饭店”,不妨问问当地老人“三八场儿”的故事——那里藏着的,才是活色生香的中原。有些味道,消失的不是菜,是一个时代。

来源:花咕朵的嘛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