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问政节目如何“破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3:53 1

摘要:电视问政是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民众关注。由济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作风监督面对面》已创办十多年,经过不断创新探索,在全国同类节目中居于领先位置。本刊邀约该栏目主创人员分享创作经验和从业感悟,共话电视问政新图景。

作者:孙海源

编者按:电视问政是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民众关注。由济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作风监督面对面》已创办十多年,经过不断创新探索,在全国同类节目中居于领先位置。本刊邀约该栏目主创人员分享创作经验和从业感悟,共话电视问政新图景。

全媒体时代,电视问政已从传统的单向监督模式演变为政府、媒体与公众多方互动的治理工具,其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革。

截至当前,全国已开办过200多档电视问政类节目,涵盖省、市、县三级,如济南《作风监督面对面》、石家庄《电视问政》、杭州《公述民评》、贵阳《融媒问政》等。其中,济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作风监督面对面》创办已逾10年,电视收视率位居济南地区同时段第一位。

这一成绩推动《作风监督面对面》演变为集全媒体资源优势打造的济南干部作风建设新阵地,持续擦亮问政领域的“济南名片”。

时至今日,多数电视问政节目已经采用了“直播+网络互动”模式,通过短视频分发、直播弹幕互动等手段增强公众参与感。不过,经过十几年发展,电视问政栏目仍存在选题同质化、节目模式化等问题。

全媒体语境下,如何进一步释放电视问政效力?笔者以为,应从内容提升、传播渠道拓展、社会效果评价优化三个方面着手。

01

当好把关人,做好问政选题

一档电视节目,如果没有好内容,就无法实现有效传播,更谈不上发挥社会功能。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电视问政,必须将好内容作为发展的根本。坚持“内容为王”,第一步是做好选题。

(一)定好选题方向,以AI技术赋能选题分析

根据2024年济南台《作风监督面对面》“走基层”特别节目量化分析,15期节目共覆盖12个区县以及3个功能区,其中以短片形式呈现的问题60个。

这些问题涉及环保、安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占比最高的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33.3%),其次是环保问题(26.6%)。以上选题经大数据检索群众举报线索而来,由此可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更适合当作问政选题。

在前期筛选选题过程中,《作风监督面对面》借助DeepSeek等大模型精准捕捉民生痛点,实现有效问政。

同时,栏目还利用腾讯混元AI大模型的“划重点”功能辅助选题策划,将单一选题再归纳、再集合,实现从“问一件事”到“问一类事”的转变,进一步挖掘问政潜力。

(二)打破常规定式,适时更换选题来源

问政节目的选题往往来源于市民服务热线,一些上镜单位的负责人已经摸清套路,在上节目前集中梳理12345热线问题,能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按照“了解—清楚—马上办”三段式流程进行回答。

如此一来,电视问政陷入模式化、套路化困境,受众兴趣减退。因此,适时更换问政选题来源非常必要。

《作风监督面对面》栏目不仅对接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还贯通了民生新闻热线,增加了记者观察、市民举报、大数据检索等线索来源。

2019年5月9日,《作风监督面对面》在全国率先上线“掌上问政”融媒体平台,在天下泉城、叮咚FM客户端设置“小薇热线”,完善线索提供、问题跟踪、处理回复等功能,通过全媒体手段收集线索,进一步拓宽了线索来源。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把好选题变成好内容

选题好不等于内容好,好的选题要经过“新闻叙事厨房”的加工,才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展现。有深度的问政短片能够发人深省,曲折的叙事则能够引人入胜。

问政短片的拍摄剪辑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平铺直叙上,更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这样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引发上镜嘉宾的重视,进而通过案例剖析机制弊端、推动制度性改革。

此外,把好选题变成好内容,还需要全媒体技术的支撑。

例如,在展现问题时采用数据新闻形式,将枯燥的数据展现为清晰、生动的可视化图表,或是在展现项目规划时采用AI技术实现项目效果模拟,除了能够为受众提供耳目一新的新闻体验,更能增进受众对问政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02

打造核心平台,把控传播效果

电视问政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政府部门负责人上镜,是为了推进政务公开、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其话语、表情不宜成为舆论炒作的热点。

构建权威可控的传播渠道,才能使电视问政正向传播,真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一)夯实主阵地,做好电视端传播

作为主流媒体推出的一档舆论监督栏目,《作风监督面对面》始终注重夯实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坚持在每周日上午以录播或直播两种形式定时播出。

为了弥补电视端播出存在的单向传播、互动不足的缺陷,栏目还强化多端融合,以户外LED大屏、移动端实时投票等为支撑,进一步增强受众黏性。此外,节目还在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和济南网同步直播,并允许回放。

这些传播渠道都是济南广播电视台的自主可控平台,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预防舆情的发生。

(二)拆条播出,扩大传播范围

考虑到当下的碎片化传播趋势和受众需求,《作风监督面对面》每期节目除了在固定时段内完整播出外,还会在新闻综合频道《济南新闻》《今晚》《有么说么》、都市频道《都市新女报》、生活频道《直通12345》等栏目拆条播出。

由编辑根据各自栏目定位和观众喜好,选取节目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二次创作分发,最大化地利用问政资源,扩大问政影响力。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提升问政效果

为规避网络平台上的无序传播,把控问政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作风监督面对面》在新媒体传播方面不追求多点开花,而是审慎选择分发平台。

初期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分发节目信息,2024年又开通了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两个官方账号,同步更新问政热点、播发追踪回访等内容,强化短视频传播和受众互动,实现议题的精准触达与实时反馈。

03

打造问政闭环,让问政出真招、见实效

(一)坚持“一问到底”,强化追踪报道

电视问政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公开监督推动问题解决、提升政府效能。

以“一问到底”为特点的追踪报道,是电视问政发挥实效的关键保障。一旦缺乏后续追问和追踪报道,电视问政就仅仅是暴露表层问题,难以触及深层的懒政怠政、机制缺陷等顽疾。

这样的电视问政不仅会削弱政府公信力,还可能引发舆论反噬。

比如,武汉汉南区牛海湖被部分填占问题在2013年被当地的电视问政曝光,区政府当场承诺退塘还湖,但等到2014年仍未整改,导致群众质疑“问了白问”,产生不良舆论影响。

(二)重视职能部门反馈,建立转办机制

受限于节目时长,每期问政节目涉及的问题有限,追踪报道也无法做到全覆盖。

为解决这一难题,《作风监督面对面》“掌上问政”版块开发了“问政转办”功能,实现场内质询与场外互动相结合,构建起全天候问政格局。

同时,在新媒体端将职能部门的反馈进行二次生产传播,形成“线上问政—线下整改—线上反馈”的问政追踪闭环。

(三)适时“回头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电视问政是系统工程,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需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时不时来一次“回头看”,对涉及选题查缺补漏,是完善电视问政嵌入行政部门日常治理体系的具体举措。

此外,问政栏目还应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掌上问政”等新媒体渠道适时联动,既拓宽选题来源,又避免“节目热、日常冷”的弊端,真正建立解决群众问题的长效机制,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长效监管。

04

结 语

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问政作为连接政府治理与公众参与的桥梁,既面临传播渠道分众化、话语权转移的新挑战,也迎来技术赋能的新机遇。

电视问政的升级不仅是传播形态的迭代,更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窗口。

要以“内容破圈—技术赋能—机制协同”的三维优化路径持续释放问政效力,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与平台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治闭环”。

(作者为济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全媒体语境下如何释放电视问政效力——以济南广播电视台《作风监督面对面》为例》,参考文献略。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