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科技赋能田野,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0:35 1

摘要:在广袤的赛罕区田野中,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信息终端实时操控温室大棚,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的新品种在试验田上生根发芽……这一幕幕充满“科技范儿”的耕作场景,正是赛罕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在广袤的赛罕区田野中,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信息终端实时操控温室大棚,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的新品种在试验田上生根发芽……这一幕幕充满“科技范儿”的耕作场景,正是赛罕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赛罕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将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为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智慧农业落地,种地更“聪明”

走进位于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内蒙古蒙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育苗基地,一幅集约化、智能化、工厂化生产运营画面映入眼帘。基地自建成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引进环境感知系统、智能通风系统、智能遮阳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化管理平台等前沿技术,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获取现场环境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通过数据模型分析,自动控制大棚通风遮阳、施肥灌溉、加温补光等设备。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触摸屏、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向管理者推送实时监测信息、报警信息,实现现场环境的信息化、智能化远程管理,农田管理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跨越,让农民从“会种地”变身“慧种地”。

“产学研”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为加快集聚区内外创新育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间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内蒙古种星种业有限公司科研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玉米单倍体育种创新联合体”,弥补呼和浩特地区单倍体育种的技术空缺。在此框架下,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联合开展旱作农作物高产、抗旱筛选试验;与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并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新品种审定鉴选工作。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激活创新动能。

据了解,种星种业现有3个玉米组合参加国家玉米试验,10个玉米组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的区域试验,6个玉米组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的二年区域试验,4个玉米组合参加生产试验。经过多年来科研育种人员的艰苦努力,形成了独特的早熟、中熟、晚熟和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青贮坚秆耐密品种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24个。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年来,赛罕区围绕智慧农业领域持续加大投入,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24年,赛罕区建设长期稳定的科技示范基地10家,科技示范园区3家,完成机播面积45.3万亩,机耕整地面积45.5万亩,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队13个,数字农业团队4个,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次数1159次,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18人。

2025年以来,赛罕区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的信息化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应用中国农技推广手机APP和“蒙农创”科技110热线电话,建设集农技需求、交流培训、农资交易、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数字化平台,打破距离障碍,为农民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截至目前,已利用中国农技推广手机APP为农牧民答疑解惑5548次,上报农技推广工作日志2069次,发布农情日志1716次。

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种田”,赛罕区以科技之力重塑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书写了“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更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赛罕融媒/刘士瑒

来源:新赛罕V

相关推荐